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215|回复: 2

家乡铁山的昨日和今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3 09: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乡铁山的昨日和今天

我的家乡在张店区中埠镇中埠村的贴山脚下。古代的铁山林茂水丰,矿产富饶,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相传当年山间有一个“龙泉”,潺潺流水,日夜流淌。在那绿色深山古树的背后,掩藏着一座古寺,名曰“龙泉寺”又名(金山洞),因泉而得名。涓涓溪流顺势而下,浇灌着山下良田,年年都是好收成。
龙泉寺内钟声传到山外,循着钟声,山下的善男善女进山上香,钟声的召唤香客络绎不绝。顺着山间向东,有一条较为平坦的小路,这条小路是香客们进山的必经之路,其他方向均无路可走。这条小路也是寺内众僧出山担粮购物踩踏出的一条崎岖羊肠小道,称其为“和尚路”。这说明寺院的久远和僧人的众多。“和尚路”这条经绕铁山的古代小路,至今还在为我们服务,当你走在这条小路上的时候,会感到别有一番风味。通过这样的描述,你就会自然想象到当年清泉旁晨钟鸣响、木鱼声声,众僧或溪畔习武或禅房诵经或打扫山门一片忙碌的景象。
古代的铁山林中百鸟欢唱,山顶云雾缭绕,如同仙境,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很可惜这美妙的画卷现在无法复制,遗憾的是不知何年那“龙泉”也干枯了,寺院内怎能一日无水?为保寺内众僧生存,僧人们便四处寻水,当时铁山向南山连山,很难寻到水源,他们又翻山西去,花山泉水甘甜,怎奈山路陡峭崎岖行走困难,北去路途更远,最后选择铁山东鹿的中埠,这里近且路途平坦,在这村西头寻到一处水源。
虽说离中埠村西头的水井最近,但也有6里之远,单靠人担水怎能行呢?有人建言买驴置驮,畜力驮运。从此那一僧一驴驮水奔走在山间的小道上,久而久之,不管是田间劳作的,还是路上行走的,都认识小和尚和小驴。一日小和尚赶驴走到“南云埠”,忽觉“内急”,急忙躲进路边树林里,这时小驴只顾朝前走去。原来小和尚昨晚吃坏了肚子,疼的拉稀不止,提不上裤子,但是惦记着小驴,又不能迫赶,心中火急火燎,心想这回糟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识途的小驴竟自己回来了,小和尚高兴极了。小驴能够回来是这里的村民淳朴热情,不管谁来担水,看到小驴来了总是先给小驴装满,领小驴返回。时隔不久,小和尚干脆不跟小驴了,只顾自己玩耍,不只是谁走漏了风声,主持得知后,便辞退了小和尚。从此小驴独来独往成了铁山小路上的一道风景,也使驴驮水的趣闻流传至今。
从老人讲述驴驮水的故事来看,“龙泉”断水不足200年,因为中埠村西头那眼井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填平。那“龙泉寺”又是何时毁坏的呢?据彭官村一位老人回忆,他记得村里有人还去破败的寺里收取零星香客的贡品。如此说来毁坏寺是百年内的事,那山上的树木又是哪年消失的呢?
对于铁山上的树木是毁于战火还是人为砍伐就不得而知了。至此铁山上是“寺毁钟声寂,泉枯溪水止,荒山鸟飞稀”的景象了。作为铁山的主人,中埠人民没有望山兴叹,更没有畏难不前,而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迎难而上,从60年代初开始封山育林,经过多年营造,树木活了,山绿了,铁山披绿装可谓是一大壮举,我们为拥有这满山绿色财富倍感自豪。正是:
喜看封山五十载,百鸟争鸣潜林海。
风涌松涛隐圣泉,再润菌生香菇采。
曲径连通僧行道,浓阴深埋寺址矮。
放眼铁山情满怀,绿伴故乡心澎湃。
                                 张店:王德财
发表于 2016-10-13 11: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放眼铁山情满怀,绿伴故乡心澎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3 12: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山拥有一个历史悠久、晨钟暮鼓的昨天,拥有一个土沃林美、满目绿色的今天,和尚路、龙泉寺、龙泉、小和尚赶驴汲水的传说令人神往;更有铁山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佩。期待铁山的明天会更美好!拜读王老师佳作,问好王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