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643|回复: 2

古县 古村 古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6 20: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在齐桓公戏马台上,抚着历史的遗迹,禁不住萌生了缕缕思绪。
      古台所在的县治,古称新城,今曰桓台;古台方圆几十公里之内,有许多既普通又似乎不凡的村名,完全不同于因家族聚居而衍生的“刘家庄、王家村、赵家沟”之类,实为几个渊源流深的古村;古台东北约二十公里的地方,有湖曰马踏湖,顾名思义马踏成湖。它们到底都是怎么来的呢?
      据史料载,因为境内有一条古称耏水的乌河,民国政府基于规范地方名称的考虑,1914年,新城县一度易名为耏水县。新城县地方官员、乡绅和读书人对这个名字抵触很大。耏水只是一条流经县域的河流,非但没有什么名气,况且也代表不了这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县名取为耏水,充其量是一个县的记号罢了。大家都认为新城县历史厚重,不用说战国时期的颜斶、鲁仲连,汉代的辕固出生在这里,也不用说其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北极庙、四世宫保坊、马踏湖等古迹名胜,单单明清时期名闻遐迩的 “耿、王、伊、徐”四大文人名士家族,就令普天下的州县汗颜。历史上的新城的确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英才辈出、甲於他邑,可谓海纳百川不溢,镜含万象有余。于是,更改县名实为众望所归。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遗址,新城县知事于普源等士绅认为,齐桓公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发展生产、国富民强,九合诸侯而一匡天下,最终成为一代霸主。当年的戏马台记载着桓公成就霸业的辉煌历史,见证了这片土地几千年的风云变幻,戏马台似乎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因此,取了其中一个“桓”字一个“台”字,拟定县名为“桓台县”。庆幸的是,山东行政公署批准了这个名字,耏水县旋即改为桓台县。
        几个古村的由来同样与这个神秘的古台连接在一起。
        春秋时期,在齐国故都西二十公里附近,地势空旷,草木繁茂,地处鲁中山地北麓,南临系水,西北约四公里是古孝水,即今孝妇河,北为湖区洼地,地势平坦,气候温润,雨水充沛,非常适合农牧业发展,于是成为齐国苑囿的中心区域,更是蓄养战马的理想地带。桓公时期,齐国繁荣富庶,军事力量强大,北伐戎狄,南却强楚,称霸天下。当时,战争以战车为主,一车驷马,战马的需求量很大。因此,蓄养战马是一件大事。那么,齐国在哪些地方养马牧马呢?
        沿齐桓公戏马台向北约三华里处,即今新城镇邢家村一带,地势低洼,水波荡漾,齐桓公辟为牧马池,今名犹存,再向北是古牧马场。从古台向东北十五六公里处,时水以西之地,地势开阔平坦,南近棘邑,是齐桓公驯练战马的地方,曰演马场,嗣后形成村落,演变为邢家镇演马村。从演马场向北约一华里,是当时训练战马的官兵居住之处,曰演马官庄。演马村西南约三公里、东南距齐国军事重镇渠丘邑五公里、西南距戏马台约十公里处,有营子村,也叫营子庄、营里庄。传说,这里是为看守军马设置的兵营,即现在的邢家镇东营村。驯养战马不仅要放牧,也要喂养。当年齐桓公不只设有牧马台、牧马场,并且设置了草料场,供应军马草料。在当年的草料场附近建有村落,曰麸村,其后演变成傅村,西距戏马台约十八公里。因草料场范围大,遂分为东麸村、西麸村,即今果里镇东付村、西付村。两麸村之间,齐国修建了供养马官兵加工粮食的地方,其后亦形成村落,曰面窝村。面窝村向南三公里有刨马泉,据说是齐国战马集结、等待出征的地方。齐桓公好马,不仅仅是爱马戏马,更重要的是壮大军事力量。事实的确如是,史载齐桓公北伐山戎,班师时突然迷失方向。相国管仲以老马带路,找到了归途,此即“老马识途”的典故。至今,桓台好多地名都与齐桓公戏马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然齐国蓄养、训练战马、供应草料的地方不但一应俱全,而且规模庞大,那么齐国的军事力量到底有多么强大呢?带着这个疑问,岁次乙未秋日,沐着梧桐叶上的萧萧之雨,我们到达了素有“北国江南水乡”之称的马踏湖。马踏湖的风光是迷人的。碧波粼粼的湖面上,一只只狭长的小船在渔民们娴熟灵活的驾驭下荡来漾去。岸边儿更有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美好画图:暮年耄耋的老者、稚气未脱的顽童、热情奔放的小伙,还有一群穿得五颜六色的姑娘媳妇也赶来凑热闹,每人头顶上一把红红绿绿的伞,手里握着一根长长的鱼杆,眼睛一眨不眨地等待着咬钓的鱼儿。身边的水桶里、瓦盆里哗哗得响着鱼尾击水的声音。几个偶尔钓上来一条尺把长的鱼儿的家伙不安分地喧闹起来,惹得周围那些上了年岁的人直瞪眼睛,一个劲地埋怨这群傻小子们吓跑了他的鱼儿。雨仍旧斜斜密密地下着,我们乘兴坐在小船上听撑船的老师傅讲马踏湖的传说:此处本无湖。春秋争霸,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于湖区东侧的会城,六国诸侯恐陷被擒,并为了显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纷纷拥重兵簇马而至,顷刻之间竟马踏成湖……船行人笑,鸟啼鸭戏,柳绿虫鸣,红荷摇风,细雨濛濛,歌声缭绕。眺望远处,湖中有台,台上有村,村村靠湖,家家连水,蒲苇夹道,曲径通幽。鸟翔于天水之间,蛙鸣于池畔草丛,鱼虾竞游碧水之中。门前搭着竹桥,院后飘着船只,户户炊烟袅袅,脑海中当即浮现出“小桥流水人家”和“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真是“苇堵渠尽疑无路,竹篙一点又一天,只闻笑语不见人,蒲苇深处有人烟”。想来的确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船每行之处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恬静自然的真情实感。漫步马踏湖畔,尚可欣赏到会城遗址齐王阁、齐景公失马寻踪处、东坡登临处、徐夜书屋等历史古迹。湖中心的“五贤祠”里,岿然屹立着颜斶、辕固、诸葛亮、鲁仲连、苏东坡五位文人名士的彩色雕塑,更给风景旖旎的马踏湖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马踏湖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唐代此处曾被称为李白泊、谪仙居。据《济南府志》载:新城牟家庄东北古城,旧传为李白泊,其居徂徕山时,曾至此乎?果尔,则谪仙泊即官湖。相传李白自徂徕山至此观光,凭吊鲁仲连,写下诗句:齐有倜傥士,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知登州府时来此观赏湖光赞不绝口,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横湖绝句》: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人们取其诗中的“锦”“秋”二字,改称马踏湖为锦秋湖。元代史学家、兵部侍郎于钦登上锦秋亭亦即兴写下了“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城市,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的名作。明代南京吏部考功郎王象春,游览马踏湖后,兴致勃发,浮想联翩,挥毫疾书了“西湖名胜古擅长,剩有锦秋可比仿。若把西湖移岸上,新城真号小钱塘”的美妙绝句。清初诗坛“神韵”说创始人、“一代诗宗”、刑部尚书王渔洋,特别喜欢马踏湖的风光,写下了“锦湖水色胜湘湖,雉尾莼羹玉不如,持谢江南陆内史,酪浆还得似渠无”的优秀诗篇。
        但据考证,马踏成湖并非桓公所为,而乃景公致之。史书上至今查不到齐桓公在此会盟诸侯的记载,却有齐景公姜杵臼“有马千驷,畋于青丘”,马群来回奔驰马踏地低成湖的说法:齐景公带人到古青丘(即今马踏湖中)游玩射猎时,丢失了一匹钟爱的良马,景公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寻而不得,遂听从地方官的建议,将数千匹马从都城临淄赶来,纵横驰骋,马踏成湖,而丢失的马也很快回到马群里,是故有“齐景公失马寻踪处”的遗迹。我想,这大概又是一种传说罢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青丘地处泰沂山脉北麓山前洪冲积与黄泛冲积平原的迭交地带,地势低洼,形成凹地,孝妇河、乌河、猪龙河汇流于此,故而成为一个天然湖泊。此种说辞倒是比较令人可信。但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地质学家,对这些自然无从考证。
        然而,传说终究是传说,事实毕竟是事实。桓台县起凤镇华沟村附近有地名曰马栏子,又名马栏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村里兴修水利时在地面一米以下发现了厚厚的马粪层,据当年在场的人们讲,当时仅仅挖下米数深,究竟其面积多广粪层多厚,难以估计。传说此地即当年齐桓公的牧马之所。地方志载:高苑城东南有马厩湾。因此有专家认为,这里就是马厩湾古迹。但愿吧。
        孑然站立在古台之上,我莫名地想起了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直道是寻常。
        桓公戏马,终成典故。

发表于 2016-9-27 00: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县、古村、古湖,写得层次分明;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典故、诗文,写的非常生动。可以说,读了此文,基本上就了解了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桓台了;如果您读到此文,且耐下性子跟随作者的叙述,浏览一下这个充满文化积淀的古县,参观一下几个都与马有关的古村,畅游一下风光旖旎、荷香醉人的马踏湖,一定会有很不错的感觉和享受!文笔优美,功底深厚,学习了!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7 04: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桓台新城文化底蕴丰厚,古县、古村、古胡就是代表。此文若分成专节叙述则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