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6-8-7 22:21 编辑
在老家,曾有一铁匠铺。此户人家姓丁,夫妻二人,一生打铁,以此糊口养家。每天从铁匠铺传来有节奏的“叮叮铛铛”声,那声音清脆极了,至今如乡村民谣般留在人生记忆里。 古籍《清稗类钞•农商业类》记载:“三十六行者,其各自行业者,就其分工约计之,曰三十六行也”。民俗亦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行行之中无祖不立”之说。打铁的祖师是李珥,就是写《道德经》的老子。这个铁匠铺里也挂着祖师爷像。 那时候,我大约十来岁。有时去他们那里玩,因邻居关系很好,也帮他们做一些活,因为觉得打铁很有意思。这对老夫妻为人极忠厚,与世无争,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与邻里发生过纠纷。 那作坊的工作场景我至今记忆很深刻:一个红炉,红炉有锅盖那么大,顺着红炉向上有很粗很长的烟囱,用来排烟的;红炉配着一只风箱,那是助火用的;一个很大的铁制货架子,上面整齐摆放着大小不等的铁锤子、凿子、铁钳子,以及铁尺子、游标卡尺、米尺、划锥、三角锥;一个类似今天马鞍状半人高的铁台子,那是打铁用的工作台;一块很厚的两米见方大铁板,是用来在上面平整板材的;一根四米长的铁轨,那是用来制作烟筒、水潲(水桶)等圆形生活用品用的;再就是一只剪铁的工具,有半人高,那是剪切稍厚的铁板用的;还有一只电焊机和防护罩等。他们做活是有季节性的,春季来了,就做镢头、锄头、锨头、爬犁等物件;夏天他们做一些水桶呀、水舀呀、勺子呀等;秋天他们就打制一些镰刀、铁叉等物什;冬天他们更忙,要打制铁炉子、炉盖子、火拄、烟筒、火锨什么的,反正一年四季都闲不住。我在跟他们的接触中,学会了制作相对简单的烟筒、水潲等简单的工艺,这些也是需要现在白天班上放样、剪裁后才可以打制。 这老夫妻俩每天跟红炉打交道,脸被烤的通红,看他们干活,那真是出力流汗呀,就是数九寒天,也会浑身出汗,夏天更是热的汗流浃背。他们的工作都是体力活,比如一块烧红的铁,放在铁錾板上,一人用铁钳子使劲夹着,另一人用铁锤敲打着,一会就成了形,看着就跟玩泥团似的;但我曾试过,大锤子再使劲也轮不上几下,还容易打偏了;若是我用手夹着铁钳子,一锤下来,铛的一声,手虎口就会被震的发麻,疼痛难忍。 嗨,打铁还得自身硬!民间铁匠的手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他们在打制一些大的铁件活儿时,也会喊出一些打铁号子来“钳抓紧呀,锤莫偏呀,不走神呀,力用匀呀……” 如今,这家铁匠铺不在了,家乡里民间打铁的手艺,只留在记忆里了。 (作者 临淄 李洪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