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6-6-23 13:51 编辑
近日休息时整理书橱,发现了很多的旧书,这些旧书多是在七八十年代买的,价格很便宜,每本大约在四五毛钱,最贵的也不过七八毛钱之间。这些书印刷质量也很简陋,纸张也已开始泛黄,清晰的打印着那个时代“朴素”特征。如今这些曾经崭新的书籍,像一个历经人生风雨的师友,陪伴着我从童年、青年,再到中老年。 看到这些书,我想到了自己从童年开始买书看书的习惯,这些书都是妈妈平日里给我一毛钱积攒起来买的。那个时候,妈妈非常疼我,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是妈妈看到别的孩子上学,有零食吃也非常体谅我的心情,于是隔三差五的给我从生活中挤出一毛钱,这一毛钱是妈妈从全家的生活费中一点点挤出来的,现在才深深地体会到“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这句话的含义。 那家书店里我家不远,那里曾经是我知识的驿站、梦想的寄存地。我经常去书店,看到什么书都新鲜,有时看到一本书,竟也舍不得撒手,一直看到人家店关门,才恋恋不舍的回家。回到家里,还是想着书的内容,最终还是忍不住告诉妈妈,妈妈听后会微笑不语,知道又惦记那一毛钱了。 那个时候,妈妈同那些街坊里没有工作的婆婆妈妈们一样,都是穿着大襟的女人衫,这种衣服都是妈妈自己亲手缝制的。在衣服的右下摆,缝着一个布口袋,这个布口袋就是家里的“银行”。我每每想买书,就盯着这“银行”,妈妈就会明白我要干什么,就会问我手里攒了多钱了?于是我就告诉妈妈,有几毛钱了。这时妈妈会从口袋里掏出一毛钱给我。如果这时钱凑够了,我就兴冲冲地跑到那家公社(后来叫镇)办的书店,找到那个同村姓路的姐姐,买下那本书,如获至宝般回家仔细地看。时间久了,这家大约不足二十平方的书店,竟也成了我每天必去的地方。只要一来新书,路姐姐就马上告诉我,并且给我留下一本,这样一直持续到1988年,这个因没有效益的书店关门了。 如今看到这些旧书,想到了曾在我生命中那带着母爱温度的一毛钱,想到了那个求知少年在家乡高高低低的石板街上走向书店邮局的日子。随手拿起一本,内容有些已经淡忘,但是仔细看来,书里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重读一遍的,因为生命中的有些记忆,是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早年生活经历在记忆中逐渐淡忘了,而一毛钱,却化身为一本本书,成为一盏盏曾经映亮思想和灵魂的灯,留下了一串串人生过往的足迹,续写了一章章弥足珍贵的的母爱传记。 那记忆中带着母爱温度的一毛毛钱,眼前这一本本书,唤醒我做人的良知!
(作者:临淄 李洪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