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月移花影 于 2014-11-7 09:17 编辑
带着使命的吟唱 ——东鲁散人诗歌《神性》解读之一 (博山)邵 伟 散人的这首诗,带着强烈的语言特质,甚至拥有着追逐时光密源的使命。 他化身为诗歌首句的:这个孩子,他是诗歌圣殿中张着明亮眼睛,透视帷幔背面的孩子,他敬奉诗歌的神圣,如同敬畏自己的生命。他在开篇的诗句里写到:“这个孩子悄悄转身/身影衔着她 /神殿的三十六根石柱何去何从/”解读这几句,需要把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物质结合起来分析,他在用诗歌告诉人们:我们对于诗意的追求还能打开那仅有的存在方式吗?那存在是否能缩进自己的存在,成为哲学的一个命题?而诗歌的价值是什么?沿着他诗意的追问,读者是不是能感到那诗句中所传输出来的惶惑、觳觫以及忐忑?因为,那三十六根石柱的去向和站立,让阅读和思考陡然生畏。那么,依照诗人的表述,诗歌也是可看做神性从哲学意义中的脱身而出,而不是投身。他的思考凝重、干净又触及灵魂。 接着第二段,他写到了万有引力,写到了云朵居高而关照的目光,天地间的思索,也是他心底对诗歌对生命的另一种释惑。而后,他笔锋一转:“而人/运转于她的心灵之上/如一只沉重的轮辐”他的支撑,他的力量,甚至他灵魂的运转,都来自这使命赋予的责任。他想贴近泥土,就如想释放委屈想释放欢乐的单纯孩子,他想贴近的是诗歌的步履:“这个孩子走下天界/巩固她的脚踝/拥有玄武的黑翅/畏葸的眼神。”在此,诗人的谦虚,诗人的自我加压以及他永不满意自我的意识慢慢升腾着,似乎,有宇宙的耐力也在这结尾处出现,玄武那引导修行的意象承袭了神性,与最后那“畏葸的眼神”成为伸延不尽的回味与感动! 诗歌,不只是为现在而存在。在散人诗歌的细节中,那些带着使命的吟唱,正行走在异乡,行走在四野八方,成为一粒种子,正如他在其它诗歌中写到的:“我是一个爱诗的孩子”。
附原诗: 神 性 文/东鲁散人 这个孩子悄悄转身 身影衔着她 神殿的三十六根石柱何去何从
后半夜万有引力渐渐绷紧。 云朵寻找她的白昼。而人 运转于她的心灵,如一只沉重的轮辐
这个孩子走下天界,巩固她的脚踝。 拥有玄武的黑翅,畏葸的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