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遗憾
母亲去世十八年了,今年在母亲生日这天,兄弟姐妹纷纷在微信上发文对母亲表示深切的怀念,我写了《母亲的遗憾》。
母亲家过去很穷,为了找条活路姥爷带领全家六口人闯关东。到关东不久,姥娘和一个姨两个舅相继染病而亡。此时痛失四个亲人的姥爷几乎疯了,面对穷困潦倒,他无力抚养母亲,就把母亲卖到莱芜给人家做童养媳,他把卖母亲的钱救助了弟弟,自己穷病而亡。
才十几岁的母亲孤苦伶仃地被人领到“婆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母亲日日起早贪黑地干活,“婆婆”从不给她个好脸,但母亲还有个盼头,这就是她那个“大丈夫”在外面当兵,偶尔回家时他对母亲很和蔼,他嘱咐母亲在家慢慢熬着,等胜利了就把母亲接出去。可“大丈夫”在一次战争中重伤而逝,绝望的母亲在那个家中再也待不下去,就偷偷地跑出来参加了革命。母亲一九四零年入党,那正是残酷的抗日战争时期,母亲任莱芜一个地区的妇救会长,她发动妇女为部队做军鞋、送军粮、照顾伤病员……密切配合区中队镇压恶霸、铲除汉奸、组织反扫荡……恼怒的敌人曾多次张贴告示用600大洋收买他们四人的人头。
一九四五年,母亲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接着又投入到解放战争的激烈斗争中。一九四六年敦松姐出生,但还没出满月,母亲就接到外出执行任务的命令,第一次做母亲的她无比喜欢这个孩子,可重任在身只能把出生二十几天的女儿送给老乡代养。当老乡前来抱孩子时,母亲心如刀绞,亲着孩子的小脸觉得难舍难分……解放初期父母的工作紧张而繁忙,我们姊弟常年住在机关托儿所中,父母一年难得去看我们几次,。那时我们几乎不认识他们,后来长大了我们才知道,他们不是不爱我们,高度的责任感使他们不能在我们身边多待一会。
一九五七年,母亲从博山县委调到太河地区干妇联主任,那时母亲就是这一带妇女的靠山,不管哪个村的妇女遇到难处,她们都翻山越岭来找母亲。在家挨打受气的,母亲会亲临其门为她们撑腰;婆媳不和的,母亲苦口婆心地双方调解;生活困难的,母亲便千方百计地救助她们;懒惰不爱干活的,母亲毫不留情批评教育她们……她的足迹踏遍了太河地区的每一个山村。母亲是太河地区的人大代表,为了有力开展党的中心工作,她常常日夜在一个村里驻点,繁忙的工作使她没有时间照顾我们,我们姊弟六人的生活全部由表姨来打理。至今有太河地区的老年人得知我是冯主任的女儿时,还会激动地说:“你妈那个人在我们这里下了大力了!俺可忘不了她……”
过去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使母亲积劳成疾,退休后母亲患多种慢性病,但为了我们安心工作,她硬撑着纤弱的身体帮我们带孩子,直到临终的前一天晚上还带着她的小孙子。
人老了就容易思旧、恋旧,母亲晚年时常常提到莱芜的那个家(“婆家”),几次流露出想回莱芜看看的心意,她很想打听一下那家后人的情况。而当时我们各忙各的,谁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母亲去世后,大弟流着眼泪提起这事时,我们才深深地后悔。母亲解放前出生入死地干革命;解放后她为妇女工作鞠躬尽瘁;退休后为照顾孙辈她千辛万苦、不遗余力,而晚年的她就那么一点点愿望,却没人帮她实现。每每想到这里,后悔的泪水就会打湿脸庞,无声的谴责永远烙在了我们的心底
胡敦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