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齐鲁以洋洋40多万的文字,描写了现实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繁琐而密实的生活层层重压下,一步步被击垮,最终选择结束生命,以死抗争的故事。 《我是文天财》是一部挑战读者耐性的小说,整部小说,故意忽略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的宏大,不屑于魔幻玄幻等流行的述事笔法,剔除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性、爱等描写,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写作技巧,自信满满、坚定执着,不惜笔墨,事无巨细地为一个小人物作传。 而这恰恰可能就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不清不白的大城市出身的主人公文天财,被基层干部收养后,心一直向往着外面五彩的世界,无奈,他却一直生活在农村和城镇的最底层;这个狂妄的年轻人,有着令一部分人羡慕和青睐的小文采,却丝毫无法用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他能够接触到手握权力的基层达官显贵,有着自以为是的清高与骨气,却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他们的工具;他充满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遇到挫折,为了面子却与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女子结婚;只因换了一个领导,一个曾让自己唯一骄傲过的工作丢了,莫名其妙地开始与老婆经营一家企业,各种与银行、税务、政府部门的交涉,寻找关系,逃避现实,步步维艰。与此同时,养老中扯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矛盾,贫贱夫妻百事哀,父女间的隔膜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使主人公文天财渐渐不堪生活的重压,在最后一根稻草下选择了服安眠药自杀。 压垮文天财的稻草很多,他们叠加、累积的份量是相当重的。比方说,自己小企业的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比方说因养老问题产生的各种家庭矛盾纠纷,比方说不能从妻女那里得到真情和慰藉,比方说社会不良习气对自己自尊和尊严的践踏,比方说与他心灵上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等等。但这些都不足以把他压垮。身和心全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为了生存而活,甚至是最简单的吃喝而活,这种简单的追求让他们容易满足,也易于找到生活中的乐子,安于现状地生活。文天财的不同和悲哀在于,一方面他身处社会底层以及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现实,另一方面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生有文人的傲骨,有着对现实生活之外的世界充满着幻想和追求,说白了,他更是为了面子、尊严而活。这使他活得异常纠结和矛盾,也成为他痛苦的来源。但这仍不足于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处在四面包围的困难境地,他仍希望一家人能够其乐融融的围在母亲的周围,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心理疲劳的文天财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撑起自己头顶的那片天。 那么,压垮文天财生命的那根稻草究竟是什么呢?笔者看来,是他透过母亲的不幸看到了自己与母亲同样的宿命:青壮年时自己的活力和能量被无情地榨干,衰老时在无助中遭受亲人的嫌弃和凌辱,毫无尊严地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当一个人失去了存在感,丧失了现实对他应有的尊重,即使活着也如垃圾般毫无价值所言。一个与母亲如此感情至深的儿子,在母亲遭受电击意外身亡后,主人公甚至在为母亲庆幸,认为母亲死得其所。这时候的他,认为只有死亡才可能摆脱宿命,赢得尊严。 拍摄完记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焦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感慨大山里的村人生命的异常顽强。其实,他的感叹既来自那个他生活了一年之久的沂源县的小山村,也来自他长大的博山那个村子。贫困、无助、死亡、劳累、封闭、往复,这是曾经的乡村,又不同于现在的乡村。而事实上,真正支撑这些有想法的村人一辈辈生存、生活下去的,不是他们的顽强,而是对改变宿命的希望。村支书张自恩若不是梦想着大老板通过投资改变山村面貌,文化人杜深忠不是想用自己的教训教育儿子走出土地,磊磊的爸爸若是没有儿子这一精神支撑,他们都将失去坚韧之源。 我坚信,在这部作品里有着许多人的影子。那些密实而繁杂的叙述,那些猥琐而狭隘的心理描写,那些事无巨细的生活琐事堆砌,一定掺杂着作者对人生对这个社会的深刻体验,同时,也检验着我们对文天财这个复杂人物的认知,或许,正是由于文天财,我们方才找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有文化、有思想的一个群体的绝望根源。 《我是文天财》是一部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其价值在于,作者意在用一个反例,唤起全社会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重视:他们所更需要的可能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未来的希望。只要你细心留意就会发现,文天财就在我们身边,有血有肉地、真真实实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