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伏 今天入伏。却想起了歇伏。 少年季,一到星期天和假期,教师、工人们休息了,不上学,我们农村的孩子就天天在田野里劳动,跟着生产队的社员。三伏天,太阳像火一样烤炙身体,热浪不息,农民的劳作也不息。暮晚时分,人们聚在街口乘凉,听到了“歇伏”,一词,就是在伏天避暑休息。 老人们说,过去到了伏天,田家就“挂锄钩”,农人们可以躲在家里避暑,不再去田野干活,就是歇伏。休息几天不固定,因田里的庄稼状况制宜。古代农业社会,劳人与天地谐衡,最热的伏天与最冷的三九天,人们都藏身家中,不再冲暑曝露,得以休养生息。习俗在农历六月初六,女子回娘家歇伏度假。 生产队的时候,“歇伏”这个词却消亡了。毛主席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不信上天之邪,农民要冬战三九,夏战三伏,一年365天天天干活,(农民田野劳作叫上坡干活,不叫工作,只有工人等吃国家供应粮,每月开工资的叫有工作。)一天也不休息。虽然半年糠菜半年粮,吃不饱穿不暖,还是战天斗地,斗志昂扬。哪里有歇伏之说,倘有这想法,那叫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思想。所以我们,全国的农民,社员,都在日日天天干活。杨朔的《雪浪花》写道:“一到三伏天,来歇伏的差不多净是蓝眼珠的外国人。”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民可以歇伏了,自己掌握劳动时间,不再逆天而行,却日日丰足,由温饱渐之小康。 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气欲起阳气将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伏”是古代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从五行学说的角度看,木,火,土,金,水是依次相生的。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相生。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从秋到冬,冬到春,春到夏,都是相生的。但是,由夏到秋则相悖,因为火克金,夏天是秋天的克星,因此秋天它不敢出来,只好潜伏。五行家在四季之中又安插了一个季节叫做“长夏”,也就是“伏”,“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有潜伏、隐伏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五行家对其冠名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就可以自然循环了。“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秋天属“庚辛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三伏”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或十天或二十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中伏为十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二十天。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一般说来,“三伏天”中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所以又有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伏”有潜伏藏伏隐伏之意,所以人也应该避伏,就阴凉,勿攖其热,古代农人有歇伏之说,皇帝斯时跑出去避暑。学校现在仍旧放暑假,以避其锋。 现在,歇伏更自由了。不单伏天,平常日子里,到处都是休歇消闲的人。 2015/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