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三,赶牛山
临淄 刘建博
“三月三,赶牛山”,说的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牛山临近的人们赶牛山庙会的习俗。牛山位于临淄城南7公里处,海拔 174米,山体植被丰茂,山顶林木郁秀。牛山并不怎么高大,然而在我们齐国故都临淄,也算得上“名山”了,且以“春回牛山雨蒙蒙”之名句,被列入“临淄八景”。
临淄人杰地灵,牛山更有着美丽神奇的传说。仅我知道的关于牛山名字的由来,说法有三。其一:公元前26世纪,黄帝在涿鹿大战蚩尤,屡战不胜,遂命令大将“神荼”、“郁垒”在东海流波山,捉住一牛,名曰“夔[kui]牛”。在淄河岸畔的一座山下,人们将牛宰杀,牛皮做成战鼓,牛骨埋于山坡。从此,每年夏天雨季来临,淄河洪水爆发,尤其夜间,能听见山上哞叫,人们便称此山为“牛山”。其二,姜太公被封于齐地营丘,来齐国时天色垂暮,遂乘朦胧月色赶路,走着走着,神色恍惚,偶见一牛前面领路,把他带到淄河边,牛儿隐入月色,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山丘,姜太公遂把这座山丘称做“牛山”。其三,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细雨蒙蒙的春日,有一牧人来此山放牛,原初牵着一头,放着放着,忽成两头、三头……后来成了一群。牛越放越多,说明此山乃放牛宝地,故取名“牛山”。
惊异于“牛山”之神奇,缓步登临牛山之巅,令人好奇的是,牛山不见牛,亦不见牧者,只见山上栉次鳞比的宫观庙宇,诸如佛祖殿、玉皇殿、圣母殿、观音殿、文昌阁、龙王庙、山神庙、八仙庙、王灵官庙……,形成堂而皇之的“庙群”。据说庙宇为明清时候所建。当时山上常有人游玩,或引兴作诗,或勒石立碑。到了清朝,就有人从山腰至山顶建起多座庙宇,台阁楼榭,潺潺流水,美如仙境,遂有了香客,也有了袅袅紫烟。
牛山脚下望牛山,牛山迷迷蒙蒙。起初以为云雾所致,有人指点迷津,方知不是云雾,是香火袅起的烟雾,烟雾有些厚重,不必近观,光看这飘飘烟雾,就晓这座山里有多少人在顶礼膜拜。走至近前,韵味愈加亲切浓郁,黑色纸灰夹杂着一层神秘,黑蝶般在空中旋舞,落在人们头顶上、肩膀上,让你躲闪不及。迎着纸灰往前,见一水泥地,那便是管理处的管理人员划就的专门用来叩拜祭祀的场所。这里仿佛另一个世界,在顾及安全的前提下,香客们尽管烧香,磕头,点燃烧纸黄表,双手并拢,面向正东或是西南,眼睛微闭,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平安……。那些虔诚跪拜者,大多都是方圆几十里的庶民百姓。
那么,百姓们何以在“三月三”祭拜神灵呢?据悉,三月三赶牛山庙会积年成习。据说最初,人们是祭奠先人管仲的,在牛山旁侧,就有管仲墓,2004年9月首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期间,为开发齐文化,打造旅游景点,依山傍水建成管仲纪念馆,牛山因之增添一方盛景。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春秋时期颍上人(今安徽省颍上县),乃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齐桓公时为相,因他数次向齐桓公献富国强兵良策,主张罚不避亲贵,唯才是举,并进行了系列重大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的“五霸之首”。“三月三,赶牛山”即表达了百姓们对管仲的敬慕热爱情怀。
朔根求源,“三月三,赶牛山”之习俗源于明清,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从最初单纯的朝拜活动,逐步演变为集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大型的民间集会。庙会内涵丰蕴,除传统杂耍、小吃、朝圣、民间扮玩、传统工艺等活动外,多伴有文艺演出、文体表演、书画展览等,逐步沿习成淄博临淄区特有民俗,2008年4月,“赶牛山”习俗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齐国故地,钟灵毓秀。一年一度的“牛山庙会”,吸引了知名文化人叩临助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留下好多脍炙人口的美文佳章。诸如清朝邓性的“新鸠初唤雨声中,山色烟凝倍觉清。” 清朝吴历昌的“牛山云物色蒸蒙,烟树迷离卜岁丰。”云云。当初的牛山石刻也是相当有名的,有帝王将相以及文人墨客的自述,也有游客触景生情的留言,仅因历史上兵荒马乱,牛山建筑及碑记石刻屡遭劫难,但优美诗句依然流传至今。如唐朝诗人杜牧的“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清朝邓性的“新鸠初唤雨声中,山色烟凝倍觉清。”清朝赵执信的“绿树连天村雨暗,牛山何处见金牛。”著名歌唱家彭丽媛,也曾演唱山东淄博民歌《赶牛山》: “年年都有三月三/姐妹二人赶牛山……
登临牛山庙会,果真有唱歌的,跳舞的,唱吕戏的……。牛山庙会因为文化活动的加入,使得古老的传统习俗增添了些许现代化色彩。我正痴迷牛山庙会的热闹,幸听我与于连军先生共同创作的歌曲《我的家乡是临淄》。善弹乐唱的贾国庆老师还邀我与民间“女歌手”同台演唱了这首我们自己作词作曲的原创歌曲,一首歌了,盛情难却,遂又给大家演唱了一段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