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4592|回复: 3

家乡的老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5 15: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绿色八一 于 2015-4-15 15:25 编辑

     家乡的老屋

                  文/绿色八一


        说起家乡的老屋,算起来已有四十多年。正屋坐北朝南,是一普普通通的草坯房,沿正屋东西山墙,圈出方方正正一个不大的小院。正屋四间厢房,一小间北屋独门出入,东厢房一侧与猪圈相连,西面搭一间简易棚子用作灶房。小院天井不大,南墙边垒了架鸡窝,鸡窝旁种了棵梧桐树,寓意“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天井稍偏东有一盘老石磨,这是沂蒙人家磨面必备用具。院子西南角处是院落大门,门内影壁墙上有一个大“福”字。从整体布局看,这也算是一处北方典型的四合院。

        屋后不远处,小桥流水,溪水清澈,山风习习,杨柳摇曳,是儿时经常与玩伴戏水摸鱼的去处。回望一生走来,曾在这里生活成长,从这里走进学堂,从这里步入社会,从这里踏上了军旅生涯。然而,无论岁月怎样流淌,家乡的老屋,连同陪衬老屋的一切,清晰的储存在脑海,时时等待着拉开记忆的帷幕……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社会物资相对匮乏,谁家要是盖房子,没有几年的筹划准备,那可真是门都没有。我们家是八口之家,生活本不富裕,可再穷也要有自己的窝。父母为了盖房子,勒紧裤带,省吃俭用,倾尽所有,竭尽所能,耗费几年时光,才在自家菜园子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屋。那个年代在乡间盖房,很少盖得起砖瓦房,基本上都是草坯房。草坯房其实也不错,用料省,费用低,冬暖夏凉,现代工匠恐怕都不做了,现在时兴新农村建设,草坯房既没人想建,也没人愿意住,就是在乡间遗存也不多了。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打坯,就是制作盖草坯房用的土坯。秋收过后,不管谁家要打坯,都要事先向生产队申请,由生产队划出一块地,用此地块的地下土打坯。在划出的地块上,要将最上层约40公分厚熟土起出(最后还要回填耕种种植),划出间隔相等的垄沟,先是引水浇灌,等上个十天半月,待土层约有六成干四成湿,才正式开始挖土打坯。说起打坯这个活,还真不是好干的。不仅是个重体力活,身子骨扛不住顶不下来,而且有些经验和技术含量,坯土干湿度不合适,不是黏糊糊打不成,就是松散酥的不成型。打坯需要两人一组,一人在长45公分,宽35公分,厚8公分的模具里散上一层草木灰,将掺和均匀的黄粘土撮入模具,一次撮入三分之一,另一人提夯夯实,然后再撮入一层再夯实,最后再撮满夯实。打夯用的夯头,是一块梯形青石,青石上端剔凿凹槽,居中卡入丁字型木柄,夯石重约十多斤,打一块坯要夯上十几下,一天打下来算是好身手。要说最难的还是摞坯,打好的坯要一块块立着摞起来,坯和坯要留出二指宽间隔,这才便于土坯风干,一层层错落着摞上五六行,若是摞得不正不稳,土坯一倒就会呼呼啦啦倒一片,一天的辛苦就前功尽弃,这是前来帮着干活的叔叔们最不愿看到也最感伤心窝囊的事。父亲领着叔叔们打坯,母亲和婶婶们一天要做五顿饭,忙不迭的往打坯的地埝送,我和弟弟们则忙着到各家收集草木灰或炉渣,半大孩子们四下讨灰弄的灰头土脸,但想想能为家里盖房出力还是很乐意。每天打完土坯,收工前还要在土坯上盖一层玉米秸,以防夜里风雨淋倒刮塌。打出的坯大约风干一个多月,就开始向盖屋的宅基地运送了。

       记得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季,在乡亲们帮衬下,从砌墙到上梁,从安窗到苫草,带着泥草清香味道的新屋总算盖了起来。以现在时尚眼光看,这样原生态,既环保,又节能,且冬暖夏凉,兼具独特乡居风味的土建筑,承载着历史阡陌沧桑,见证着家族芸芸生态,伴随着人伦悲欢岁月,延续着种族遗传烟火,无论对家国、对民族、对历史、对宗亲,都算得上居功至伟的庇佑之所。在家乡的老屋,曾听过父母讲述他们经历的往事,曾在酣睡中畅游过追梦的世界,曾从这里无忧无虑奔向未知的天地,也曾在身心疲惫时返归歇息蓄势待发。对家乡的老屋,本已知的不能再知,熟的不能再熟,以至于屋前墙上挂的红辣椒、玉米棒,门搭链上当啷的铁皮挂锁,灶房间窜出烟熏火燎的黢黑痕迹,石磨盘上那些深深浅浅的沟壑,都如同过电影般时时在眼前闪晃。春天屋前屋后种的那些瓜种豆,夏日拾掇麦子扛回家的打场用具,秋里家人围在一起边说笑边剥着棒子粒,冬雪老老少少忙碌着储存大白菜,那些年天天帮母亲推碾倒磨,放学去地里打草喂猪喂羊喂兔,晚间约上同学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桩桩件件往事,如今回想起来依旧那样清晰,年少不知愁滋味,就弥漫于家乡老屋,继而兄弟五人一个个成婚,也都是以老屋做新婚洞房,娶妻生子,传承香火,绵延宗亲,子孙满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投笔从戎离开老屋,几十年辗转奔波后,转业安置落户异乡,却对家乡的老屋,怀念没有断,牵挂没有完。不管再忙再累,只要得空就要回去看看。虽说四十多年过去了,家乡老屋历经风雨侵蚀,墙皮斑驳有些已经脱落,裸露土坯有的开始掉渣,屋顶苫草几年就要换一回。老屋虽是一副老旧神态,但家的味道依旧浓烈,仍是儿孙们向心之地。年已八十多的父母,两鬓斑白,睡意沉沉,安于老屋,朝晒晚栖,朝气蓬勃的绿色植物匍匐在老屋,枝枝蔓蔓间开出许多姿态各异的小花,充满不息的生命活力在陪伴垂暮老人,这令儿孙们略感宽慰。老屋内依旧原样供奉着佛祖,照样摆放着祖宗牌位,站立厅堂顿觉血脉暖流浸心涌身;墙上的镜框有儿孙和父辈当年的影姿,一张张“三好学生”奖状曾是父老的骄傲;部队寄往家中三等功奖状,每年慰问烈军属家庭的挂历,都曾赢得过乡邻们羡慕的神色;正屋置放的清代八仙桌木椅,曾是乡间金不换的顶级摆设。所有这一切,仿佛都在述说着当年的岁月时光。老屋的屋檐下,始终住着一窝燕子,如同屋主人子嗣一般,冬去春回,世代相栖,从不曾受过任何伤害,也从不曾飞而不归。

          现下条件好了,曾几次动议让父母搬到大哥明亮宽敞的瓦房去住,或是到搬到城里去生活,但谁都说不动父母,有时虽会过去住上一阵子,不久便不依不饶还是回到老屋,说是在外面住不惯,还是在老屋住着舒坦。有一次回到家,觉得院子天井小,石磨也用不着了,想着拆掉挪走算了。母亲说啥也不同意:“你们都在外面,留着这些老东西,你们才会有个念想。”其实,母亲是舍不得丢掉为这些老东西倾注的心血汗水。穷家值万贯,在一向勤俭的父母眼中,家里的东西都是宝贝,家里的宝贝不能扔,从父母的言谈举止间,懂得了父辈的心思。当年乡间生活不易,老屋一切都是生活的伴,都有寄托的感情,都是心中的牵挂,也是老人相濡以沫的见证。看着摸着老屋的每一样东西,心里踏实,心里舒坦,心里知足,样样件件,能品味过往的酸甜苦辣,能追忆过往的快乐幸福,能回望过往的青春岁月。父母虽已老迈,仍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衣着老旧而整洁,发型传统而适宜,厅堂简洁而规整,生活恬淡而规律。老人这是在以自己的行为昭告儿孙:活着就要有精气,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自己留遗憾,留在老屋赴终老。

        家乡的老屋,像是一块磁铁,紧紧吸附着在外的儿孙;像是一泓泉眼,无论在哪都会饮水思源;像是一处港湾,航行得再久再远总会归来栖息。   

     作者小传:王新凯,网名绿色八一,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从事部队政治工作十多年,现供职于淄博市公安局市交警支队。喜爱文学,散文、诗歌散见于《未央文学》、《时代文学》、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声屏报、莱芜鲁中晨刊等报刊杂志。

发表于 2015-4-17 09: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屋越来越少,浓情越来越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3: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的老屋,像是一块磁铁,紧紧吸附着在外的儿孙;像是一泓泉眼,无论在哪都会饮水思源;像是一处港湾,航行得再久再远总会归来栖息。

心中也有一间老屋,为家乡而停驻,被美文感动,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2 00: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王哥美文,感受涌动的思乡情,将不同时期的记忆连缀,连成一张网,令人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