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蒋永兰 于 2022-7-14 12:12 编辑
我的戏曲生涯 张店 蒋永兰
我出生在沂源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自从我记事起,每年的正月初三就是唱大戏的日子。那时的人口没有现在这样密集,靠近西山脚下有几百户人家,中间隔着一条宽阔的大沟。沟的西边有个高高的土崖头,在沟的东面是一个地势很高的小山,分为东岭;中间正好形成了一片宽阔的平地,这正是一个演出的好场地,每逢放影队来也都选在这里。
大年初三这一天,外村来的戏班子早已扎好了戏台。受奶奶的影响,我从小就跟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个贫穷落后的七十年代,能够看上一场戏那是最开心的事了。吃罢中午饭,奶奶领着我到了这片洼地。这时全村的人大部分都已聚集到这里,在尘土飞扬的地面上,时不时传来小商贩卖冰糖葫芦的叫卖声。货郎的担子里有泥巴做的小汪汪狗,咕铛子,还有叫不上名的小玩意儿。
戏台上紧锣密鼓的锣声已经开始,唱的剧目是莱芜梆子: 《秦香莲》。这是我懂事以来看的第一场戏。我抱着小板凳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当乐队响起,秦香莲领着两个孩子一上场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也是十岁左右和我差不多大的年纪,粉嫩的小脸蛋在暖阳的照耀下显的格外好看。听着那优美动听的唱腔和俊美的扮相,已是羡慕不已。于是心底暗自思忖,有机会一定要化上美美的妆亲自登台去扮一回那小孩。这场戏我是从头至尾看下来的,虽然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秦香莲》这场戏已经让我铭记在心。
不曾想三十年之后,在郑爱民团长的领导下,有幸出演了京剧《秦香莲》里的英哥,冬妹,让我切实体会到剧中人物。
从那以后在邻村看了一场《龙凤面》。我父亲知道我喜欢戏曲,带我去县城的剧院看了一场《花为媒》。再到后来从下乡的放影队电影里看了传统吕剧《李二嫂改嫁》《逼婚记》豫剧的《卷席筒》越剧的《追鱼》《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几出戏也是我至今最喜爱的经典剧目。
2015年的春节过后才有幸结识到了戏曲,从此真正走上了戏曲舞台,也许是机缘巧合吧,偶然的一次机会遇到淄博市京剧团崔岐老师,那段时间学唱腔学身段让我真正了解到京剧的博大精深,崔老师精心编排的《贵妃醉酒》获得戏曲比赛第一名。《梨园情》《粉墨春秋》也是崔岐老师精心编排比赛的经典剧目。 在朋友的引荐下进入了张店区文化馆吕剧团,团长朱洪芳是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太太,她热爱吕剧的热情让认识她的人无不称赞,所有的服装道剧都是她亲手置办,她创办剧团已正好二十载。在这里她让我学到了很多戏曲上包括做人的道理。从此出演了大型传统剧目《清风亭》,剧中人张继保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不孝之子。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把两位白发苍苍的养父母逼死在清风亭前。
《状元与乞丐》也是众多观众喜欢的剧目,正因为算命舅父的一句话,给年幼的文龙造成心灵的创伤,从此立志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让人叹为观止。还有大型古装剧《回龙传》《龙凤面》《荒山泪》等……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何尝不是一部曲折起伏的生活戏,每个人都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在生活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戏曲!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给人们休闲时带来愉悦心情的精神食粮。青衣的优雅身段和俊美的扮相,花旦的灵动俏皮可爱,彩旦的幽默风趣无不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们要努力学好每一句唱腔,每一个眼神.动作以最佳的姿态呈现给广大热爱戏曲的观众们!
我感叹戏曲的博大精深,一句唱腔、一句念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水袖,都是那样出神入化,还有伊伊呀呀的声调都是要用心去揣摩的。这是每一代老前辈戏剧大师们的辛勤传授,留给世人的无价瑰宝,现在正是戏曲的鼎盛时期,我们要把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地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