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213|回复: 0

跟着视频采风(西铺采风征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9 19: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狼花飞舞 于 2020-7-30 15:02 编辑

跟着视频采风(征文)
博山 王宏伟

近日市网络作家协会组织我市部分网络作家前往周村区西铺村的“蒲松龄书馆”采风,笔者恰好有事,与这次活动失之交臂,但活动过程被组织单位拍成视频,也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了我没有亲眼目睹的遗憾。观之视频,心里难抑激动心情,于是展纸提笔,想写篇另类的采风,自己突生一个新词自诩为“网上采风”,尽管没有身临其境,与实地采风有天壤之别,也许写出的文章驴唇不对马嘴,或者一些与“蒲松龄书馆”的故事会出现张冠李戴之嫌,给人留下贻笑大方的口实,但我还是想写一写,全当小学生练笔吧。
网络作家协会的这次采风明文规定,采风活动不要写成流水账,还有文字数字不低于1000字的要求,我便琢磨自己这篇短文的写作方式,想写记叙文,没到现场,写散文,自己没有亲临实地的感触,思之再三,还是随着网协拍摄的脚步写篇杂文或者也叫做四不像的文章吧。
随着视频的脚步我也相伴走到了座落在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蒲松龄书馆”。大门横眉挂着一块漆黑乌亮的牌匾,上书“蒲松龄书馆”五个姿媚酋劲、超逸入神的镏金大字。随着视频我看到这是一座具有浓郁明清朝代风貌的古建筑群。通过查阅资料我简要了解“蒲松龄书馆的一些过往。这个书馆原系明末户都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分,蒲老先生是在其三十二岁时,应好友毕际友之聘离开家乡淄川区蒲家庄,在此设馆教书,先生在度过了近四十年的塾师生涯,至到七十一岁高龄时,才撤帐回归故里。可以说先生的青春及至老年时光绝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如果按居住时间长短来说,西铺村是先生的第二故乡也一点也不为过。书馆到文革时期已经破败不堪、面目全非。
时光荏苒到了1985年,周村区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遗产,纪念一代文化伟人,相继拨款对蒲松龄书馆进行了彻底修复,书馆焕然一新,并成为淄博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追溯到三百多年前,其实先生的家蒲家庄距离西铺村的距离并不远,按照现在的交通工具,先生回一趟家也许用不了一个小时,但那时我猜测着他的家乡和教书的地方一定是崎岖的乡村土路,就他本人来说是个文人,再者教书先生薪金应该不会很高,先生往返探家应该是不会雇佣骡马大车代步。如果是步行的话,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他那时探亲一次往返时间应该需要一天的时光,如果按照我的揣测先生是不会向现在的人们经常返家省亲的,也许一个月,也许半个月,他的大部分时间应该都是在西铺村度过的。有关资料记载先生教书的毕府也就是“蒲松龄书馆”有大量的藏书,蒲老先生教书闲暇博览群书对他创作《聊斋志异》应该也是大有裨益的。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讲解员细致的介绍一个个画面,蝴蝶松、荷花池、古代济水的撸撸井。其中视频在"绰然堂"即蒲公教书的课堂拍摄的镜头最多,但见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端庄俏拔,气势壮观。东边暗间是先生的写作和住宿的地方,著名《聊斋志异》及大量诗词创作应该皆出于此。
看到这里我联想起自己在中学时候学过的语文课本有篇选自《聊斋志异》一书中的文言文小说《促织》,也许就是在这里著成的吧!记得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我们都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或忧或喜,个个都全神贯注,文中故事描写的细节都铭记在脑海中,现在就是不看书我也能记得《促织》故事梗概,足见对这篇文章印象程度,文中蒲老先生用犀利的文笔把封建社会宫廷和官宦的腐朽生活刻画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其文学工匠的功底发挥的淋漓尽致。《促织》是讲述宫廷用蟋蟀赌博娱乐的故事,把一个书生成名孩子逼死,他儿子变身蟋蟀经层层遴选最后到宫中与众蟋蟀决斗,一举获胜,儿子又起死回生,成名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尽管是悲剧开始喜剧结束,但他用小说的形式辛辣的讽刺了封建社会底层民众的命运竟掌握在一个动物的身上,这也是蒲老先生对科举制度的有力嘲讽,当然说到这里也许我的文章有点跑题,但“蒲松龄书馆”对蒲公创作《聊斋志异》成书的作用是巨大的。
写到这里再次祝贺参与采风的文友们,大家身临其境,一定会感慨颇多,受益颇多,人文景观欣赏的也颇多,相信此次每位写出地采风文章一定会煜煜生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