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寒冷的腊月快要结束时,走在故乡半山村的青石板路上,你会觉得天气是那样的冷,脚下的雪已经变成了冰,一不小心就会摔个“仰八刹”,这时你会下意识的拢紧厚重的衣服,不让那凛冽的寒风侵入怀中,你也许会走的很急,急着家去喝一壶小酒,那么下酒菜呢?别急,家人一会就会端上一盘子的酥锅,可能还有别的菜肴,例如炒炸花生米,借着那烈烈地景芝白干酒意,就着那香酥绵软的酥锅,腊月的寒冷一会的工夫就赶走了,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当你再出门时,你会带着屋子里的温暖,脚下带着烧酒的劲头,口中带着酥锅的回味,来到大街上,你会很热情地跟周围的邻居打招呼,你再也不会感到冬天是多么的冷了,感觉冬天也可以这么美好。你一路走着,不时路边的人家屋子里飘出一股股浓浓的香味,你会禁不住得慢下脚步,狠狠地嗅几口,感到了一种无比的惬意,因为你知道那是酥锅的香味。那种独特的香味在这个寒冷的天气里,会弥漫的很远,于是谁家在做酥锅,在大街上走一圈,便全部知晓了。
酥锅是那个贫穷年代的“奢侈”,但是这是过年的必备,是招待客人的上好菜品。于是酥锅便打上了那个年代的烙印,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个故乡游子的记忆里了。
当家乡的人们富足了时,对酥锅仍然是情有独钟,更成了那方水土的独特的美味,成为了外地客人来到家乡点名要吃的菜肴,只有吃了酥锅才会感觉不虚此行,才会满足的离开这里,所以这里的每一户的人家,制作酥锅都特别的讲究,这酥锅本来是没有菜谱的,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菜谱,可以说一个酥锅,五味俱全,回味悠长,因为它浓缩了家乡美食的所有味道。
制作酥锅过去是用砂锅,现在是高压锅;过去制作一个酥锅要八小时以上,现在不足四十分钟即可;过去的用料节省,现在是鱼肉随便用;可是,现在却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味道了,觉得还是用砂锅做得好吃。于是用砂锅制作的酥锅成了馈赠的精品,用高压锅制作的酥锅成了自己吃的普通的菜肴。感叹生活的变迁,感叹现在人的口味越来越高了。
你若问:砂锅做得真有那么好吃吗?我会自豪地告诉你:是的。一个酥锅共分六层,最低下的一层,是猪肉大骨,然后猪肉大骨上面开始铺一层的白菜,再在上面放上洗净摘好的鱼,可以是刀鱼或者鲅鱼等,这是第二层;然后再在上面铺一层白菜,上面开始放剁成小块的白斩鸡这是第三层;再在上面铺上一层白菜,放上切成小块的五花肉和猪蹄(或者肉皮),这是第四层;再在上面铺一层白菜,放上切好的藕片,这是第五层;最后,在上面放上泡好干净切碎的海带,这是第六层;然后在上面铺上白菜,把整个锅内包起来,这就是酥锅的原料,佐料是很多的,有葱、姜、味精、大料、酱油、醋、盐、黄酒、白糖,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这些佐料放进锅内,就可以放到火上慢火熬制了,还有要不时地要加进点水以免干锅,一会的功夫,锅一开,那酥锅特有的香味就开始从锅内飘散了,八个小时以后,开始收火端锅,让它慢慢的冷却,一锅凝成肉冻的琥珀色的酥锅,就这样的成了家乡的美味,成为了待客的佳肴。
酥锅,顾名思义,是肉骨酥烂的含义。又一说是孝妇河沿河地带一个姓苏的巧妇发明的,反正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产生于月何年何月了。
现在出门工作多年了,父母都去世了,老屋拆迁了,邻居们都走散了,很少回家了。但是那浓浓的故乡情,那酥锅的美味却永久地留在记忆中,这浓香的酥锅味中既有家乡人的淳厚善良,又蕴含着待客的热情,更是一种地方饮食文化的积淀,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逢年过节,或回家探亲,团桌而坐,上一盘酥锅,其乐融融,似乎更增添了话题,增添了酒兴。
飘香的酥锅,一份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一份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