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见贤思齐 于 2018-9-25 22:25 编辑
写在鲁迅诞辰137周年
文/夏伦稳
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题记
今天是9月25日,鲁迅诞辰137周年。鲁迅,这个名字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就像西方的圣人耶稣一样,家喻户晓,人人必记。
一、圣人之言的对比
耶稣说:我是善牧,狼来时雇工丢下羊逃命,而我是善牧,我愿为我的羊舍命。
鲁迅说: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和耶稣都是舍己为人的人,都是为了他的羊群和国家,甘愿牺牲自己而成道的圣人。
耶稣说:我是世上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耶稣和鲁迅都发出了人生如何走道路的大问题。耶稣非常自信自己就是光,就是道路。而鲁迅用富有哲理的警句和长辈般亲切关怀的语气和语句劝诫青年人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耶稣说: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鲁迅说: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面对爱恨情仇,国耻家仇,唯有“彼此相爱”才可以宽恕对方,化解前嫌,放下对别人的恨,就是救赎自己,就是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恨是毒,恨伤心。“相逢一笑泯恩仇”,只有圣人才有这个胸襟和大度。
二、领袖的评价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作题为《论鲁迅》的讲演。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197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同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时说:“我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谈到十年内战时期有“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泽东把鲁迅的方向确立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得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文章让毛泽东折服。毛泽东本人就是文章大家,他对鲁迅的评价也是别具只眼。鲁迅的小说、散文、旧体诗,一般人都不难认识到其文学价值,但对于其杂文,特别是后期杂文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一般文艺评论家恐怕就很难认识到了。应当承认,毛泽东对鲁迅后期杂文的推崇,在鲁迅研究上是有开创意义的。也许正因如此,毛泽东对鲁迅关于写作的主张格外重视。1942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报告中多次提到鲁迅,在推荐的4篇文章中,鲁迅的一篇列在列宁、季米特洛夫之后,毛泽东本人有关文章之前,并作了详细讲解。毛泽东是把鲁迅当作导师向全党推荐的。
从1956年春到1957年春,围绕着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毛泽东在与文化界人士谈话、党内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同文艺界代表谈话时曾设想鲁迅在世的情况:“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三十三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这一时期毛泽东实际上是把鲁迅当作新中国所应当拥有的优秀文学家的榜样来看待的。他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艺术民族化时说:“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是民族化的。”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到鲁迅敢写文章,他并说“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到如何避免片面性时,他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同时还讲到了列宁的一部分文章也可以说是杂文,把鲁迅与列宁相提并论。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所写的一封信中指出:“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是引鲁迅为知音了,因此又说:“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鲁迅在毛泽东心目中地位显然又提升了。
晚年的毛泽东,“读鲁迅”的兴致并没有因体衰多病有所减少,反而更甚。他在考虑起用一大批老干部时说,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大概也是借用了鲁迅在《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下)》的说法。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读点鲁迅”。
2014年2月7日,俄罗斯当地时间,习近平在索契看望中国冬奥会健儿时,他引述鲁迅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习近平引鲁迅之言喻中国精神。中国人,只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恃强凌弱,乃平常之心,中国才有未来,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三、我身边喜欢鲁迅及其文章的那些人
1
人们常常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周树人即鲁迅,鲁迅的文章不光出现的多而且很长, 积极容易出现在阅读理解上。还有,鲁迅的文章比较难理解吧,而且他的文章揭示的问题比较深刻。所以学生会怕学了。但是,在我的学生时代,我特别喜欢鲁迅的文章,每每读着鲁迅的文章,我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格外起劲。在早晨或者傍晚诵读教科书时,鲁迅的文章我都是第一个选读。
2
在我高中毕业时,同学们相互写临别赠言。其中有个同学大体写到:
“你总是让人看起来感觉那么与众不同而又孤独,独立独行......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那个本子在我搬家时也就丢了,但是她引用鲁迅的这句诗,当时我是第一次听说,却感动得我泪眼婆娑,彻夜难眠。在所有的同学留言中,她的话最入我的心。其实我们之间平时很少说话,偶尔她有不会做的数学题,就拿来问我,我一般总是对班上的同学,有问必答。
当时班上有三个名字叫云的女同学,经常问我数学问题,我是插班生,从理科班转学,复读,插班到应届文科班。和这些新同学都不熟,基本上也不主动去和别人说话。她在这三个叫云的女同学中,是问的数学问题,相对最少的一个。但是她留言,对我的性格分析,字字珠玑,入心走窍。这或许是鲁迅的那句话触动了我少年的心。
多年之后,同学们都是散落在天涯海角。高中理科班同学十年聚会,我是发起人之一,匆匆赴约,无意中有缘提前联系了那个叫云的女生。此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是一个中医学在读博士。
我赶到同学聚会的餐馆,和大家聊天畅谈。但当我接到云的短信,说她已经坐上火车,从另一座城市,赶回故乡时,马上又和同学们请假,说临时有个事,先去去再回来。
在车站,又见到了云,送给她两提,从我生活的小城,带回来的特产,然后叫上出租车,送她回家。我把新学的手相学,关于生男生女的预测,在她面前卖弄,想猜猜她的两个孩子是男是女。可惜,她说没有猜中,还需要继续努力。
“对你的印象,起源于你写给我的鲁迅的那句诗。没想到你也步了鲁迅的后尘,学医了......不过我也学起了鲁迅,爱上了文字,业余时间喜欢写点文字......”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鲁迅。鲁迅原本是学医的,后来因为看了日俄战败的那场“电影”,深深刺痛了先生那个拳拳赤子的爱国之心,便索性弃医从文,以笔代刀,解剖人心。
因为家庭的变故,父亲的死,鲁迅曾立志学医,准备学成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就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于是他便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鲁迅在仙台学习的第二年碰到了一件事情,使他改变了学医的志向。一次上细菌学课,需要用“电影”(幻灯,当时称电影)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教师讲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便放了几段时事幻灯片子,映出的是不久前刚结束的日俄战争的故事: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枪毙,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围了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在看热闹……这时,有的日本学生狂呼“万岁”,有的斜着眼睛看着鲁迅,议论说:“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面对此情此景,鲁迅浑身像火烧一样,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来,夹起书本愤然走出教室。
鲁迅被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想: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肮脏的战争,是对中国主权的蹂躏。腐败的清王朝丧权辱国,人民又不觉醒,是中国落后的根源。看来,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情,如果中国人思想不能觉醒,即使体格如何强壮,还不是被帝国主义者抓去杀头?还不是只能成为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病死多少人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改变人们的精神,要唤醒人们,中国才能有希望。 但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唤醒民众呢?鲁迅认为,当时的海外留学生中,有学医的,学法律的,学工程制造的等等,这些只能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而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要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文艺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能够把沉睡、麻木状态的人们唤醒,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样,人们觉醒了,中国就有改变的希望了。
没过多久,鲁迅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到了东京,联络了许寿裳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办文艺杂志。不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来他写了大量的杂文和小说,成为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文学作家。
3
在我上大学时,我的写作课老师,也是我们学校的教务处处长李先庆教授,约我去他家做客。
在教授家,我第一次看见一个人家里,满屋子都是书,真正传说的那种书香家庭。更难忘的是我看见老师收藏有鲁迅全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先生读后写的字。就像我上学时在教科书上记录鲁迅的文章一样。
先生说:“鲁迅的文章我是通读了的,而且中英文两种语言,都学习了,鲁迅对我的帮助最大......”
先生对学生的爱和耿直,和鲁迅先生非常相似。真可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和他,是极普通的学生和老师关系。因为在课间时,我们聊天,聊到华盛顿和毛泽东。我对两位伟人的评价,得到老师的肯定和点头。
他便对我:“你是一个很有思想,有个人观点的青年.....对!读书一定要读进去,再跳出来.....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如果周末,你愿意,欢迎你到我家做客......”
第一次面对教授的盛情邀请,恭敬不如从命。周末去了他家之后,我发现收获非常大。我终于明白了教授能够出口成章、著作等身的奥秘所在。我也明白了他从一个普通的,当地师范毕业生,一步步成长为大学教授的勤勉、好学和上进。
我也对自己阅读了华盛顿传记、毛泽东传记后的比较鉴赏感觉非常有意义。至少,这创造了我与教授一次交流交心的谈话机会。
先生一边耕耘在教学一线,一边还身居领导职务。据说,有次有人找他办事,带了点礼。先生一气之下,从五楼的窗户扔了下去,从那以后,“不收李”(先生姓李,礼与李同音),变成了先生在学校传开的绰号。
所以那天我去拜访先生,也是两手空空,害怕会遭遇尴尬,被逐出。但是先生看见我依旧非常亲切,师母还亲自做饭,用自家酿造的米酒招待我。
临别前,先生还问我,如果书架里有喜欢看的书,可以拿去借阅,看完还给他即可。我当时还真借了一本英文版的《元极功》。
这又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在他的寓所,招待进步学生的故事。
多年后,当我再为人师时,我也主动请我有缘学生的客,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当年老师的影响,传承了老师的影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