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兮茅兮,衣冠似雪 荼,在古代有多个义项。 雅的是“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荼,苦茶也。”徐铉释曰,荼就是现在(唐宋)的茶字。清代顾炎武也曾考证说:“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郝懿行《尔雅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 村俗的是“茅”,茅草花。“如火如荼”即用此意。如火如荼这个成语是在文化大革命时学到的,当时人们只知道喊,并不懂“荼”之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了。那时的报纸上广播里,天天看见听见这个词;人们的文章里讲话里发言里学生的作文里频频出现这个词,颂扬文化大革命形势大好,如火如荼。 绿色的茅草,花盛如雪,荻花、芦花大略似之,然气韵皆不及茅花,故而有如火如荼。《国语·吴语》载,“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这是如火如荼的出处,用来状军容之严整风盛。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诗曰:“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外的郊野,丽女纷纭,洁白温婉,白衣翩翩,草地上翩跹一片浅雪。然而那些有美清扬的丽姝并不是我之所思。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常常想起家乡的茅草。春初,茅草早早地钻出地面,娇嫩的绿芽纤细如针,诗经里美之为荑。“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自古美人玉手,称为“柔荑”,该是又白又嫩的了。这似乎是茅之根,那甜液津津的茅根,最是童年的恩惠。春风乍起,农人醒得早,料峭寒风里,匆匆地忙着遮堰。堰沟里常常生着茅草,地下纵横错杂着茅根。农人除土刨出茅根,顺便捡回家大飨孩童。 茅根若竹鞭,似嫩藕,像甘蔗,只是袖珍细微。长长的一根,一节一节,又仿佛竹子,色白如玉,晶莹光嫩,捋去薄薄的草皮,折断大嚼,甜液满口。那时生产队里如我们之顽童,不敢奢望甘蔗,得嚼茅根,已是欣悦难表喜形于色了。有时便跟了大人下地,专门去刨茅根。有的地块遍布茅草,妨害庄稼,生产队便派人深刨地,清除茅根,这下兴奋了儿童,三三五五随大人去拣茅根,一快口腹。 茅草生殖力极强,随地而生,迎风即长,绿叶似苇,春风遇雨则倏尔一片青葱。夏时开花,雪白一片,煞是好看。但是农人并不欣赏这风景,反而厌恶。它不惮旱涝,不嫌瘠薄,锄之如薙发,今日薙,明日萌,妨害庄稼,芟除不尽,农人最感棘手,莫可如何。 农人又格外喜欢它,可谓草中之贤良。夏秋季节,割了茅草晒干,置于茅棚备用。农闲时,喷水把干茅草濡湿,搓成经子(细草绳),用它打箔。茅草搓的经子细密缜实,柔韧耐用,竟至可以抵得麻绳。生产队时期生活低下,买不起麻绳,用茅草经子打箔、扎架、捆柴禾,在农村用场忒多。因之又受农人的青睐。《诗经·豳风·七月》有句:昼尔于茅,宵尔索绹。”那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日夜操劳,割茅搓绳,一直薪传到生产队。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在《离骚》里鄙茅草为秽恶,奸慝邪小,兰蕙则美人君子,噫!三闾大夫谬矣! 《诗经》则不然,多次写及茅草,有“白茅菅兮,白茅束兮”,有“露彼菅茅”,最富有浪漫爱情味的是《召南·野有死麋》:“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倜傥的年轻男子用白茅包起麋鹿做礼物,送给心爱的少女。男女青年幽期密约的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茅都是爱情的秋波。 茅草自然是低下平凡之物,因而有了茅屋,茅舍,茅店,茅茨,茅轩,茅堂,皆指简陋的居室,引申为平民里巷。茅塞,茅草蔽塞山路,不能通行。比喻人心遭受物欲蒙蔽,不能通透义理。然而少陵野老的“卷我屋上三重茅”,稼轩居士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半山居士的“茅檐长扫净无苔”,令茅成为雅洁的意象。 山之野,片片茅草相拥相依,茫茫絮白,葳蕤浩渺,为秋容抹上了翩然而哀戚的美色。今日,不妨一起去看茅花:信马由缰的步伐,灌耳而来的是茅花对秋风的诉说;伫足凝望的目光,窥得的是茅花临秋水的素照。 偷闲去山野的腹地散心吧,倦怠生活的意绪定能“茅塞顿开”。 2014/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