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玉座珠帘 于 2014-12-29 14:38 编辑
酱香飘过那些年 小时候生活贫困,餐桌上根本没有什么就菜,能有咸菜吃就很不错,能吃上自己家做的酱,要是再蘸着自己家种的小葱,在那个时候就很幸福很满足了。有道是“大葱抿酱——尔不着那块咸菜”便是例证,有了酱就不再看那咸菜了。 我家不算是最穷,因为没有缺过咸菜,小时候一般还能吃上点菜。因为奶奶和娘都是治家好手。娘是特别能干力气活,生产队集体劳动时候年年都是五好社员。奶奶就在家照管我们,奶奶不仅识字会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还更注意给我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奶奶心灵手巧,能用很普通的食材变化着花样做出不同的口味,让有限的物质生活变得形式多样,而且营养丰富。比如夏天没有茶叶,奶奶能够采下嫩嫩的石榴叶子给我们煮水喝,那味道比今天茶水好喝得多,能把红小豆煮熟加上糖或者盐让我们就着吃饭。当然还有一种最最好吃,而且能吃上一个冬天的,那就是醇香的豆酱。 说是豆酱,其实也不全是豆子做成,还要有小麦玉米之类。奶奶特会做豆酱,而且做出来颜色味道都是邻舍百家一直称赞的。豆酱好吃但是做起来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做好“酱其馏”,所谓“酱其馏”就是用小麦、豆子、玉米煮熟攥成窝头状,发酵晾干备用。就像现在馒头火烧长毛后的样子,奶奶不叫发酵,村里人都不叫发酵,都是说“泗孬”,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总之是让它发酵变质。幽默的人喜欢说“留那醋酸了,留那糕黏了,留那酱其馏长毛!”醋本该酸,糕本该黏,酱其馏要的就是长毛,长毛就是发酵。这样说就是调侃那些是否心诚之意。其次,是做酱的主料。做酱的时候根据自己需要或者家里粮食情况,主要的食材是豆子、玉米和小麦。豆子主要是选好的黄豆,黑豆虽然说是营养价值高,但那时是给牲畜吃的。再就是配料了。比如花椒、生姜、盐之类。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做酱了。待到配料齐全,把“酱其馏”砸碎泡好,把豆子玉米小麦等煮熟,加上花椒、生姜、盐一起在石磨上磨细即可,同时还要注意水量,稠了不能乱加水,稀了蘸不起来,所以要掌握好各种比例。磨好后装进小瓮或者坛子里放在太阳下晒,要等发酵过来味道才更纯正。盐味也是有讲究的,早加晚加效果不同,等到一段时间酱发过来后,颜色也有刚磨好的淡黄色变得微微发红,时间越长颜色越深,最后就成了酱红色,如同现在的甜面酱,这个时候再蘸着大葱吃,原汁原味口感酱香,没有吃过的人是琢磨不出的。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尤其有孩子的家庭都是做酱的,一是酱营养丰富,都是好粮食做的。二是小孩子吃着安全,不像咸菜会卡着的。那些年冬天,村里几乎家家做酱,浓郁的酱香伴随着我们走过幼年少年和成年,那些年,酱香弥漫着每个人的生活。豆酱家家有,如果再伴着那种简易的辣椒酱,那香味辣味吃起来你会大增食欲不知饥饱了。简易辣椒酱,就是把红辣椒、大葱白、胡萝卜在火上烧熟,芝麻在锅里炒香,之后用蒜臼子砸,等捣细加点盐,吃起来那个香,也是非常诱人的,这个简单,不妨你也试试。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丰富的餐桌上不再需要这个,但在我的记忆里,酱香却始终弥漫并伴随走过了那青涩的年代,酱不仅是记忆力的美味、伴随我们成长中的不可或缺的食物,它更是一种时代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味、一种文化和一种亲情,虽然现在各种食物应有尽有,超市甜面酱货色齐全,但还是非常怀念那浓浓的酱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