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的那一边 于 2017-2-17 04:03 编辑
万字千行纵憨情 般阳 陈庆连 风,掠过泛暖的土地,穿门楣,出弄堂,拂进半掩的屋门,绕着梁上燕子窝打了个旋儿,弯身向下流去。书桌上的稿纸簌簌一抖,一叠叠故事便轻巧巧地延展开去…… 春来齐地,齐风泱泱。汉子的胸口喷涌着天高云淡,那数千年的大史民谭悠然于斯,娓娓而来。 汉子姓石,名绍宏,身掩旧疾,行走缓迤,因家宗行二,故自名憨仲。丁酋本命耳顺年,这把年经,实为老汉子也。老汉,淄博方言曰“老害”,憨仲先生自嘲“老害,老害,我就是个老祸害”!可就咱这位“老害”,履山涉水,纵横大半中国,一部《泱泱齐风》让齐国历史璀璨于华夏长河;也是咱这位“老害”,寻根觅迹,清源除淤,一部《天齐高风》使齐文化之水畅然流淌,淙淙浩荡。 我不禁重新审视本文的题目——是不是写大了?不是把憨仲先生写大了,而是因为我对先生的人行文品了解不够,对于齐文化更是一知半解,加之本人文字粗浅,恐难圆润泽实,累损先生名节。念至此,脖颈凉起,敬畏倏起。旋即恍然,先生素来平易客让,殷殷相期,只要意随心生,文由意起,即便得罪,先生定会宏谅。交往这么久,先生的确如此,大智如憨,大巧若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自然的吸引之力,令人勤奋,叫人向上,教化人于无形。当真一位憨先生,却怎一个憨字了得! 先生之憨,憨在对文学创作的执着! “出上几本书,竟被人们称为作家,经几家报纸一炒,又被冠以‘著名’二字,真是笑话。”这是先生对自己“著名作家”的不屑。其实,先生的头衔琳琅众多: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乡土作家、淄博市文学艺术研究会主席、《东方散文》杂志社主编等等。先生却不以为凭,说“我就是一个泥腿子出身,身体不好,干不了别的,只能鼓捣些文字,充其量,我不过是个文字爱好者”,谦谦之情,溢于言表。 从小就热爱文字的憨仲先生,原本在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工作。哪料命运多桀,一场疾病在二十二年前不期而至,先生同死神周旋了五个日夜,虽经过顽强抗争和全力抢救,依然中风不祛而患上了半身不遂。这期间,先生也有过彷徨,也有过迷茫,这样的病痛,于一名文学创作者来说,无疑晴天霹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经过短暂的犹豫沉思彷徨之后,先生在这场大病中,反复参勘时空,达观生死,反而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只有先生这样坚忍不拔的人才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困难所迷惑,才能真正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才能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先生凭着坚强的毅力,不惜残病之体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写出了《马氏三兄弟》、《腥气地》、《天意》、《爱无定位》、《爱有归宿》等十余部作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先生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出版了《故乡的情思》、《远逝的乡歌》、《乡野的颤音》、《乡间的和弦》4部乡土散文专著。并以独特的视角和淳朴的笔调,博得了广泛好评和社会的认可。这是先生执着追求,忘我奋斗的结晶和写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先生所写的文章,多次被收录于《中国报告文学选》、《中华当代散文大观》、《百家优秀散文集》《跨世纪新诗选》《往日情怀》、《星光灿烂》、《希望的田野》、《跨世纪风采》、《父母恩深》等文集中,两次荣获由中国散文家学会等单位联合授予的“中国散文精英奖”,并荣立建设淄博二等功,还获得了“淄博文学艺术奖”和“优秀文学奖”。于是在文艺界憨仲先生就有了“淄博的赵树理”和“中国的保尔” 的称呼。 今年,是《东方散文》杂志创刊十周年。先生作为《东方散文》的主编,十年来,召开了二十多次文学笔会,把一大批作家和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召集起来,让大家兴高采烈地汇集于先生引领的东方散文的麾下,在当今文学刊物尤其是纸刊极为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将《东方散文》杂志办成得风生水起,如高山流水般音韵流淌,着实不易。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怎么显眼的一份民间文学团体办的杂志,淬火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家,让《东方散文》在全国乃至在海外熠熠生辉! 经过了多少曲折,经过了多少的磨练,先生成熟强大了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先生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先生也会豁然领悟贯通。这个时候,先生已经在事业上有了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先生的功到事成,这是先生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艳花朵。 “不要把写作当做是一种任务,那样话你的心会很累的,而是要眼有所见,心有所想,写出来的文章是心灵和思想的自然流露才好”,憨声细语中,我思忖,我参悟…… 先生之憨,憨在对齐文化探究的痴迷! “祖宗的遗产,今人的责任担当”,问及先生当初为什么选择研究整理发掘古齐历史和文化时,先生如是说,“齐国人的后代,自然要知晓齐国的历史和文化,如果不知晓这些,就如同现在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祖父,如果这样,昨天很快会为今天所忘记,而今天也马上会为明天所湮杀,这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来说,是相当可怕的”!拳拳责任,悠悠我心,况纵顽躯,不负史劻! 我是一名驴友,爬山看景之余也会摇头晃脑地吟哦几句,闲暇时也写一些小文发发情,自觉在驴圈文圈“小有名气”,便飘飘然而自喜沾沾起来。初次与先生相遇,便谈起了我自以为熟悉的齐国古迹,什么齐鲁会盟的夹谷台,什么公子小白的悬羊击鼓,什么六国为相的苏秦墓,什么将军头遗址,什么鬼谷洞庞涓孙膑……先生只是在听,专注地倾听,等我唾沫星子落地,这才不紧不慢地一一道来: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事件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事件发生的位置大约是现在的什么位地方,这些事件或人物哪些存在争议,哪些已经尘埃落定,不确定的现在有几种说法……讲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一点儿也不强加于你。我不禁愕然,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头呀,他的脑袋里这是容纳了多少知识多少故事呀!这种惊愕继而转化成对自己无知的惭愧,之后就是对先生的肃然起敬——高手在民间,高手在我对面,先生之高,须仰视方得见一端! 历史寥廓的天空下,一个身影亦步亦趋,渐行渐进,鲜活了面容,哦,这是先生憨仲!先生挥手,刀光起,鼓角鸣,烽火耀边城!先生复挥手,风云散,聚散离合成空,一肌英雄气,与星月呼应! 先生为了探寻齐文化宝藏,顾不得风吹雨打,顾不得深沟野壑,顾不得病魔缠身,行万里,访千家,沉浸在历史情怀中。他时而兴奋、时而痛苦、时而担忧,时而遗憾,时而动容、时而期待……终于,《泱泱齐风》与《天齐高风》相继出炉,这可是近两百万字的巨著呀,要付出多少心血才能完成啊!要知道,先生是一个患中风后遗症的残疾人,每迈出一步,每敲打一个字,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代价。此时,先生的形象无比高大起来。 只要有一颗宁静的心,就没有经受不住的风雨的冲击,先生就拥有有这样的一颗心;只要有淡看风云的胸怀,就一定能得到呼风唤雨的能力,先生就拥有这样的胸怀。给自己一份淡然,生命自然会天高、云淡、风轻…… 按照先生的打算,《泱泱齐风》与《天齐高风》已经完成,还有第三部曲——《古齐雄风》正在汩汩流淌、飒飒吹来。“无限风光在险峰”,先生,会的,一定会的成功的,到那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命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先生曾经与我探讨过这些问题,我自是难以渡化。憨仲先生说:“忐忑,不安的忐忑。我明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先生是和时间赛跑的人,而且是上足了发条拧紧了弦,从没有停止,愈跑愈快。先生已经抛却了自尊心的迷障,已经成就有了自尊的人生。“自尊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给的”,我以之自勉! 尝与先生去他的书斋运书,整个的几间房,全是书。除了自己写的,就是给别人修改的或者为别人写跋写序的。在这里,我终于见识了什么是著作等身,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汗牛充栋,我终于领略了什么是学富五车! 众所周知,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音乐;雅,是宫庭宴乐;颂,是宗庙祭祀的音乐。先生谦卑,把自己的齐文化三部曲定为“风”。如果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诗经》中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窃以为,先生已经出版的二风,绝对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还有一点鄙见,这套书可做为齐文化研究者的参考工具书。 先生的二风出版发行时,曾邀我为之写个小文,我感激而欣欣然,一字一字写下几行小诗: 齐国兄弟
——写在《天齐高风》首发
抿一口酒,嬉笑了八百诸侯
牵着那些帝国,停停走走
再抿一口,相思写在浪头
文姜宣姜,搂了又搂
那烽火,点媚了万泓眼眸
正一束冠带,泻几朝温柔
墨黛文牖,犁进田畴
耕一个牛山青青,淄水滚流
穿江河几道,着齐风缕缕
莫愁莫忧,执你凝脂的手
再涂个韶韵天高,文成武就 先生之憨,憨在其山高而不仰、静水流深之心境! “憨,是傻乎乎的意思;仲,是老二。我就是傻傻的老二”,这是先生对自己笔名的解释。 心静者高,高者俯瞰世界;心和者仁,仁者包容万物;心慈者深,深者淡对冷暖;心慧者安,安者笑对人生。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与先生处就是那么容融的平静,那么无欲的平淡;与先生聚是那么简单自然,如路途上的偶遇,如口渴时路边的水井里汲水,如累了时石凳上的小憩,如背痒而手不能及时的竹挠挠痒。与先生交,先生可以为长、为兄、为师、为友,有水即可,无水照样侃侃夸夸,若拾些小酒,绝对“憨”畅淋漓。 先生以自己的行动撑起一片天空,鼓舞着身旁残疾人自立自强,令我等所谓健全之人汗颜。先生多次将政府奖励自己的自强模范奖及文学艺术奖的奖金数万元捐给那些需要的人。 作为市残文联副主席和市残作协副主席,每次济困助残活动一定身体力行。先生人缘好,每次活动的赞助单位总是趋之若鹜,少不得还要先生煞费口舌婉言相拒。但先生自己却一点不含糊:出资捐物、义卖义筹、组织义工、联通上下、宣传呼吁,等等,事必躬亲、条分理析。组织文学采风活动,都是前铺后垫、自带饮食,把对别人的打扰降至最低。其实,好多单位和个人,巴不得有这样的事,好沾沾大家光,但先生一直低调,从不张扬。 对于学问,先生则是精研细磨、一丝不苟,只要是对的,虚心接受,虚怀若谷。那是一次在淄博市新华书店的公益活动,先生为小朋友们讲齐国的成语故事。先生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其间,先生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进谏。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我也随着先生的讲述,陶醉于齐国精彩的历史和缤纷的文化之中了。说来也巧,回到家看电视,央视文化频道正好讲这个成语故事,但讲的是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话,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看完央视的介绍,我没有犹豫,马上致电先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交流自己的看法。先生耐心答复,这两个出处都是有据可查的,史上都存在,之所以用齐威王而不用楚庄王的故事,是因为我们就是齐国人,面对的是齐国人的后代开讲,用齐威王的故事比较合适。一下子,情顺理通了,先生不唯己,不唯权威,唯实、见贤思齐的精神令我心悦诚服,对于我的小囿之见也深感惭愧。先生似透我心,安慰又鼓励我“打倒谦虚”! 在山东,不乏讲故事的大作家,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其实,憨仲先生也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家,尤其以齐人、齐事、齐典、齐成语为绝。先生顺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语如珠,惟妙惟肖中令人乐之思之,思之有得。可以说先生就是位有故事的人,更进一步说,先生本身就是故事,尚未开口,已然被征服,文而化之又化之为文,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关于文章,先生有言“文章要三有,有哲思、有美感、有生命力”。洋洋万言,有一字化人足够,一世文章有一句传世不朽。这里,我便想起了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在我看来,先生德功已立,著作立言也尽乎于达,可先生却不是想要什么不朽,先生谓我:做正确的事,做善良的事,美,就在那里。 先生在乡下的房子大门对面就是大片的农田,先生的作品有很多是在这里完成的。置身小院,麦香、泥土香融着花香,让鸟儿们翠生生地引进鼻息,浑身轻轻一振,毛孔顿开,人与自然便浑然通透了。 先生说,他是这土地的孩子,“跌、打、滚、爬过的那片黄土地里,有我的酸,亦有我的甜;有我的哭,也有我的笑;既有我的歌吆,还有我的梦。光阴匆匆,日月如梭,三十载像白驹过隙,似弹指一挥。那情,那景,那人,那事,仍清晰如初,历历在目,萦绕灵台,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泥土芬芳。当这些场景每每显现的时刻,我快速的按下快门,于是便有了眼前这些信手拈来的散记……” 先生说,他就是那一颗庄稼,经过萌芽、返青、拔节、抽穗、饱满,现在正是成熟收割的时候。我却不这么想,我觉得先生就是门前的那株白杨,挺拔而茁壮,历经了风雨雷电,依然那么蓬勃、那么昂扬...... 双袖甩出清风/一次一次交融/摇曳动情的彩虹/殷实地遇见/拓出醉人的笑容/这一生/你最有情——这,是对先生的祝福! 浓艳春光/满怀情绪付辞章/万丛嫣语归真/慈悲渡航/牧星月穹苍/迎新阳/谒东方——这,是对《东方散文》的祝福! 文末,我在脑海里挚起酒杯,再一次深情地祝福,祝憨仲先生万顺安康,祝《东方散文》蒸蒸日上,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陈庆连,网名山的那一边,文艺学硕士。淄博现代诗歌学会副秘书长,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喜阅读交流,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章弘扬真善美。作品散见于各类报纸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