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高山流云 于 2017-1-23 08:22 编辑
大年夜的期盼
高青/郑书元
一九五三年的冬天,时年二十岁的大伯参加志愿军赴朝鲜作战,从此再也没回来,他同在战场上与美国鬼子浴血奋战,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伯响应祖国的召唤,同村里的四位热血青年一同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泪别年迈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告别家乡,告别祖国赴朝鲜作战了。那年的春节全家人是在对大伯的生死担忧中度过的。大年夜,大妈下好了饺子,老人让她舀了第一碗饺子,并放上一双筷子,嘴里叨念着:“儿啊过年了,我们一起吃饺子,爹理解你,忠孝不能兼得,你在战场上要与战士们多多消灭美国鬼子,打完胜仗回来,家里等着你的好消息.....”没等老人的话说完,全家人几乎泣不成声,哪有心吃饺子。这就是大伯赴朝作战,离家后家人的第一个年,全家人是在对他牵挂和思念中度过的。
大伯参军入朝参战是全家的光荣,家里有年迈的双亲,大妈和两个不懂事的儿女,家庭的重荷几乎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照顾老人,抚养两个孩子成了义不容辞的义务。她的心里和两位老人一样,每时每刻无不牵挂、惦记思念自己在朝鲜作战的丈夫,心里不时数着大伯离家的日子。每逢夜里安顿后两位老人休息后,回到自己屋里看着两个熟睡的儿女,思念丈夫的眼泪滴湿枕头,为这个大妈不知哭了多少次,不知做了多少恶梦。平日里,大妈拿出大伯在家穿过的衣服,望着发呆,她把那些衣服洗了又干,干了又洗。把衣服叠的整整齐齐的,等着大伯回家来再穿。大妈还为在异国参战的大伯做了好多双新鞋,挂在墙上。这些都寄托了她对大伯的生死牵挂。
难忘那年冬天,赴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凯旋回国,战士们复员陆续回家了。和大伯一块走的那三位陆续到家,每当来一位,大妈都搀着两位老人去打探大的伯消息,可得到的是令家人失望。据回来的人说,入朝后他们就各自编入不同的连队,从此就再也没见着。在以后的日子里,两位老人几乎每天都拄着拐杖,到村头向远处眺望,他们欲眼望穿,就是等不到大伯回家的消息。大妈更是焦急,每逢看到回来的志愿军战士,就更加牵挂在外的丈夫,预感大伯在朝鲜凶多吉少。两个孩子,总是缠着大妈问个不休,“娘,我爹怎么还不回家呢?人家孩子的爹都来了,我爹啥时才能来家啊!”面对孩子的一次次逼问,大妈不知道偷偷哭了多少次,她坚信丈夫不会牺牲在那边,总有一天会回家来的。
就在全家人牵挂和期待大伯回家的一年后的春节前几天,终于等来了大爷的消息。一天,县民政局的两位工作人员来到了大伯家,当着全家人的面,从公文袋里取出了大伯的阵《亡证明书》和《烈士证》,家里顿时犹如一声霹雳,撕人裂肺的哭声惊动了整个村子,也惊动了亲朋好友,大伯的父母大哭昏几次,大妈的悲声使得众多乡亲痛不失声,最让人可怜的是大娘的一对儿女,从小就没了爹,实在让人可怜和同情。家中两位老人为失去儿子精神失常,每天老两个拄着拐杖满村走,一边呼喊着大爷的乳名:“狗子,你回家吧!你在哪里?”每天都是反反复一句话。这是大妈一家过的最悲痛的一个春节。几年后,两位痛失儿子的两位老人,带着终生的遗憾和悲痛先后离开了人世。
以后每到大年夜,大妈天井里老槐树上都高高挂着一个红灯笼,这时大妈找人做的,高挂的灯笼不怕风,不怕雪,大年夜高高的挂在树枝上,大妈总觉得大伯还活着,说不定大年夜正奔走在回家的路上呢。让他看到这个灯光就不会迷路了,很快就会到家过年来的。大妈家大年夜挂灯的的习俗一直延续了数年,指导大娘八十五岁寿终寿终正寝。
八十五岁的大妈自二十二岁痛失大伯而守寡,直到她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含泪离开人世。她生前一直在期盼大伯回家过年,可没有等到那一天。
2017.0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