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谢 于 2014-12-21 15:02 编辑
抬首望月,从月初的月牙儿一路行来,眼见它一日日丰盈。十三晚上风清月朗,天寒冷着,心却随着明亮,只欠着一点点就圆了。十五晚上,月亮圆了,却变得模模糊糊,如未磨的铜镜一样,圆满中缺少点什么。迷茫月色下,独立站了许久,想了许久,随思绪回溯一千年。 苏轼与苏辙手足情深,自1071年分别之后已经六年未见。时苏辙在济南为官,为兄弟多聚,苏轼特地请求北调。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由杭州调往密州,兄弟仍不能相见。“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感人生聚散之无奈,公元1076年的中秋,苏轼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将一腔惆怅尽付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是超然旷达之人,最终从狭小的个人恩怨跳出,转移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世间所有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们吟诵千年至今。离愁不断,别绪相随,这首词必会永远传唱下去。 人生如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世间有情人总是聚少离多,可此分离与彼分离又不同。即使远隔天涯,只要所怀之人心上有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是令人欣慰的。如苏轼兄弟一样,分别的苦涩中还有共婵娟的甘甜来做底色。倘若面对一轮圆月,所念之人心已经另有所属,那一种离愁才真是苦不堪言。“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独自面对一轮明月,无边月色下的整个世界变成无望的孤独之海,让你茫然,找不到方向。对方的音容笑貌与之前的欢喜开心必将化作浓浓黄连之水,丝丝缕缕浸满全身的每一个细胞,然后泛溢而出,使周边草木也侵染一层寒霜。此时月的圆满必然变成对月下徘徊之人的莫大讽刺。 1076年中秋的那一轮明月,一直皎洁在世人心间,月光随时间静静流淌一千年,却冲不破这个叫霾的冬夜。隔着光秃秃的树梢望下来,模糊迷离,仿佛伤感的人望向苍凉众生,洒下淡淡的莫之奈何。月下孑然站立许久,人海茫茫,不知世上哪个伤心人曾与我共望那一轮并不明亮的圆月。 我们喜欢对月怀人,月缺月圆间生无限感慨。倘若月亮有魂,看惯人间悲欢离合,它将作何感想?是漠然视之,还是叹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作者简介: 孙志平,临淄齐都花园小学教师。生性淡然,喜欢与孩子在一起,做安宁纯净的人;繁忙之中喜欢阅读,于喧嚣的世事中寻一片宁静纯美的天空;喜欢写随笔,提倡文为情生,于生活的罅隙里沉静地堆砌,让心灵与文字一起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