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辽阔之海 于 2016-11-24 15:13 编辑
记得有一首歌叫《奉献》很好听,歌词也很棒。这首歌流行在八十年末,现在想来奉献即是感恩的形式表现。来文学现场两三年,深深感受到很多日常生活中不能获得的有价值的很多东西。自己随意贴出来的文字后边的微评更是其中之一,心中满满的感恩之情,更感谢师友们的无私奉献。
还记得刚来文学现场时的样子,自己像一匹野马乱无章序,也毫无收敛。写出贴心的文字,就会沾沾自喜,文字的好与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即便是个人感觉好,也并不代表所有人的看法,一直很赞同文无第一这个说法,千人前模样,文章亦如此。
只要贴在别人能读到的地方,就给了别人阅读的权利,也随即有了跟评的自由。说好说歹都要以尊重的态度去接受。自己空闲时间也浏览很多文章,写得文字好,自然会赢得发自心底的感叹,以及言语间的羡慕和赞叹。写得不怎么好,只是流于形式的文字,既然点开看了,自然也会留下不彻底的肤浅说辞,想来这也是对所看文字的尊重,以及对作者客气打一声招呼,像极了走在路上看见了邻居、不很熟的朋友微笑,随便问一声:吃了吗?得不得到回应,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文学现场,自己也遇到了不少会写评的老师。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淄川区的王光福老师,一个是市区的张玉国老师,一个是写歌词著称的丁老。王老师写散文杂文见长,张老师写小说、打油擅长。两位老师的留评也各有特点。王老师因为是文本科出身的教授,他的留评即成了评语,并且留评过程中,文字里大多数弊端、错字错词、乃至标点符号都会得到很好的对应。张老师的留评则是打油诗,几句话,提点中心,延伸寓意,并且带来很多乐趣。他的小说都是口语的形式,好懂,故事更多反映现实,留评也更着重故事所蕴含的尘世生活中的真善美,留评很多时候一语中的。丁老看文字很仔细,很多时候留评,都是发自内腑的真情真言,看过之后暖在心里。
早些时候,自己的文字只要王光福老师没读过的,自己心里就会不踏实,疑惑他看不上?或者自己写的偏了不到位?或者不值得他瞥一眼?而独他看过了,也知道了很多吴处,改过之后心里也便踏实了,偶尔他说一两句好的地方,自己心里也便觉得有些好了。他对文字的态度永远是严谨的,认真的,这让随意、任性、马虎的自己很受用。也很感谢他一字一词的点化和教导,喜欢文字的人遇见这样的老师很幸运,这样的遇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很喜欢张老师和丁老的留评,不知不觉间他们留下一份关爱,留下一份好心情,这是一份美好的遇见……
文学现场有很多这样的师友,有了这些志同道合的师友们的奉献,才有文字里的共鸣,以及抒写间的快意,也坚信好文字一定要经得起推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