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理想的翅膀奋飞 ——记池上镇东陈疃幼儿园园长陈秀英 唱歌,她歌声嘹亮,声情并茂,堪称歌唱家;跳舞,她行云流水,浑洒自如,堪称舞蹈家;画画,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堪称绘画家……她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她就是池上镇东陈疃幼儿园园长陈秀英。 良好习惯自小成 . 1966年6月,陈秀英生于山清水秀的池上镇东陈疃村。家有两位哥哥,一位弟弟,在家中处于一个颇为受宠的地位。那年代,家家户户吃的穿的都很困难。国家时常发放救济粮,身为东陈疃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总是把属于自己家的那一份让给别人。看到小伙伴们家里喝上香喷喷的玉米粥,吃上热腾腾的玉米煎饼,自己家里却见不到一点粮食,一家人上一顿下一顿的只能吃红萝卜,她十分眼馋,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人家都分到了玉米,自己家里却没有。父亲把她拉到怀里耐心地说:“因为我是村里的干部啊。在这个大家都困难的时期,干部就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救济粮来了,我要带头,要把粮食让给更困难的人家才对。是不是?”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立刻联想到:我是干部的孩子,越是干部家的孩子越要严格要求自己才对。我绝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无论做什么事,一定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才行。就这样,受焦裕禄一样的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养成了大公无私,时时处处先为别人着想的好习惯。 8岁,她扛着小板凳上学了。在学校,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关心同学,很快成为同学之中第一批少先队员。学校的宣传队、少先队,无论组织什么活动,她都积极报名参加。上小农场干活,高年级的同学俩人抬一筐东西,她就自己挑一担,总想自己多干点,不甘落后。下雪了,她同伙伴们又去村里的五保户家扫雪、抬水,给瘫痪在床的大爷挑水、送饭。干这些,她从来不嫌脏、不嫌累。放学后,村里几个老人家中,时时闪现她那勤劳灵动的小身影。她不仅学习好,爱劳动,有爱心,唱歌还唱得好。因为她发音准确,歌喉美丽,村中幼儿园的老师还时常请她去教幼儿们唱歌呢。 13岁,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陈疃联办中学,当学年的统考成绩名列级部第一。如小学时期一样,她一边学习,一边关心、帮助村里的五保户老人。她感觉,能给老人们带来方便、快乐,是她的幸福。正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习惯,她总想为父母多分担一些。看到两个哥哥陆续长大,找媳妇、盖房子要花很多钱,她就动了辍学打工帮父母挣钱的心思。这时,村里成立了地毯厂,她的心思开始转移了。 1982年初中毕业,她不听父母劝说,也不顾老师惋惜,义无反顾地去地毯厂上班了。她感觉,能够帮助父母减轻生活压力,就是她的幸福。 爱上幼教不商量 1984年5,陈疃联办小学招聘幼儿教师。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陈秀英动心了。父亲却竭力阻止,告诉她做幼儿教师责任重大,不好干。但是,爱是不可抵挡的,她勇于报名,顺利过关,考上了陈疃联办小学的幼儿教师。且不说别的,单是考简谱一项,同批考生中没有谁比她考得再好了。 陈秀英成为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了。她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除了用心教育孩子,她还考虑到农村家长早上坡,晚收工的实际情况,于是天天早上早去学校开门,晚上就没有固定下班时间了。通常是,最后一个孩子什么时间被家长接走,她才能轻轻松松地锁门回家。她感觉,只要家长们不会因为送孩子、接孩子耽误功夫,就是她的幸福。 1985年,幼儿园被小学分出来。陈秀英带着小学配送的一台脚踏琴,领着东陈疃的幼儿们回到自己的村子,成立了村级幼儿园。当时,村两委买了十套桌椅,拿出一间废旧的仓库做教室,这就是幼儿园的全部家当了。对陈女士来说,从普通的幼儿教师转变为独立的幼儿园园长,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责任的转变,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这年暑假,博山技校组织幼儿教师培训,学费40元,学期40天。陈园长积极报名,参加培训学习去了。考虑到父母挣钱不容易,为了节省来回路费,她坚持40天不回家;为了减少开支,她一日三餐只吃泡馒头、啃咸菜,把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极为苛刻的地步。但是,她满腔热情地去学习了。酷暑的天里,除了课堂上专心学习,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抱着手风琴练习,胸膛上都热得起了燎泡。回顾这段学习,她曾感慨地说:“学习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40天,也吃了不少苦头,但是学到了人家三年在校生学习的东西了。简谱、弹琴、舞蹈、美术、声乐五项技能,我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确实如此,学期结束,她被评为优秀学员。技校开学典礼,她代表培训班上台演出,一曲《祖国,我永远爱你》的女生独唱,震惊场内外所有的师生。这时,对于酷爱音乐的陈女士来说,一个机会来了。博山籍男高音歌唱家、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吴雁泽先生来博山招生学员,老师们竭力推荐她去报名。可是,5元钱的报名费,她却舍不得向家里要……这事却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培训归来,陈园长一鼓作气,先后取得学前教育中专学历、大专学历,同时考取了区级幼儿教师资格证、市级幼儿教师资格证、山东省幼儿教育园长资格证。经过一系列学习,陈园长如鱼得水,将学到的知识游刃有余地用到教学上、管理上。无论唱歌跳舞,还是弹琴绘画,凡是她教出的孩子,无不得到家长的赞扬。镇上组织的无数次比赛,不管是美术、绘画、唱歌,还是舞蹈、普通话比赛,孩子们几乎样样拿第一。她的公开课,在镇上是第一;在区里,同样获得了镇级最高奖项。区级比赛里,幼儿故事大王一等奖是她教出的孩子,幼儿智能比赛一等奖还是她教出的孩子,博山区“水务杯”“林业杯”等儿童才艺大赛中多次被评为“百名才艺之星”……曾有一次,镇里的名额她让出去了,自己上区里争取了一个,这争取的名额竟然还是拿到了一等奖。 天生英才多磨难 时间似流水,一晃七八年过去,那本来就破旧的幼儿教室变成危房了。 1993年的一天,放学了,一个孩子的家长还没来接孩子,陈园长领着孩子刚刚走进办公室,就听到头上传来“咯吱咯吱”的声音,还没来得及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房上的梁断了,房顶上的横梁、柴草、瓦片、尘土呼啸而下,本来开着的门在气流的冲击下“咣当”一声关死了……侥幸的是,他们师生被尘土喷了一身,总算没有出现擦伤事故。第二天,村委与家长们一起赶来,用了一天时间,总算把房子修起来。 1999年,陈疃联办小学合并到池上中心小学,陈疃联办小学的教室空下来了。在东陈疃、西陈疃村两委的协商下,两个村的幼儿搬进来。办学环境总算好点了,幼儿教师的工资却一直滞后,这时仅有190元。 2001年10月,两村幼儿园合并到池上中心小学幼儿园,幼儿教师工资每月270元,后来减到240元。初来乍到,一切是陌生的,好习惯却是难以改变的。来到这里的她依旧保持原来的工作作风,既为了家长早来晚走加班加点,又为了幼儿多学点东西任劳任怨。可是,家长天天往返五六里,来回三四次接送,感觉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工作,极为不方便,要求幼儿园返回村内。即使后来有了幼儿午餐,家长们还是不满意,还是强烈要求幼儿园回到自己村里去。2003年放寒假的时候,东陈疃的家长们干脆对镇教育办、中心小学的领导说:“如果你们不放,我们过年后也不送孩子来这里了。我们宁肯自己花钱,重新招聘幼儿教师教我们的孩子!” 2004年正月,陈园长回来了,东陈疃的幼儿们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幼儿园——即联办小学的院子里。看到东陈疃的孩子回来了,西陈疃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了。他们知道,送到这里除了自己放心,还十分安心,不用那么辛苦的奔波了。这时,小学院内的西屋早已坍塌,东屋也摇摇欲坠,家长们联合起来帮忙倒瓦,把东屋修缮了一下。西屋坍塌的垃圾,东屋修缮后的垃圾一堆又一堆,陈园长利用课间时间和放学后的时间,一车一车往外推,还是全部推完了。看到她不知疲倦的样子,周围的人都感慨地说:“闺女啊,你咋就不知道累呐!” 陈园长更忙了。为了回报家长们的真诚帮助,更为了给家长们带来方便,她在天天早出晚归、节假日不休的前提下,还添加了一项——给幼儿提供午餐和睡眠了。一顿午餐1元钱,换来了家长们的中午自由,他们何乐而不为?可是,为了这顿饭,陈园长天不亮就得起床做稀饭,才能保证上午正常上班,中午从容做菜。这份执着,这份爱,换来了无数信赖的目光,许多外村家长也慕名送来了孩子。 2007年,幼儿人数从最初的10多人,上涨到40多人,幼儿每学期的学费只有120元。随着孩子的增多,教室严重不足。再者,教室、睡眠室早都成了危房。睡眠室还特别潮湿,被褥要天天晒。好天还可以,阴雨天就麻烦了。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为了孩子们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陈园长三番五次地找村委,要求村里给翻盖房子。 村两委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甩掉幼儿园这个赔钱的大包袱,放弃每月给她支付240元工资的负担,把这处小学旧址承包给她,让她自己翻盖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