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釉下彩 于 2016-11-11 12:42 编辑
带着柴禾去上学(修改) 张店 柴洪舸 说起取暖,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这让我想起小学时代带柴禾上学的事。 70年代后期,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每到冬天来临之前,班主任都会召集几个男生在教室里盘炉子。那时候每个教室的某个角落,一般是在讲台一侧,会有一个用砖围起来的简易煤池子,里面会有上一年拆炉子时留下的砖头、铁条、炉盖、烟囱、炉钩、炉铲等家什。等一个天气晴暖的时候,男生们在班主任指挥下,搬砖的搬砖、和泥的和泥,男生从家长那里学来的盘炉子的技艺在这时有了用武之地,垒好砖、抹好泥、衬上炉条,在炉子与教室窗户的缺口处接上烟囱,大家冬天取暖的设施就大功告成了。晾上十天半个月,等天一冷,总务处供应的煤也到位了,取暖炉就可以正式启用了。 虽然那时候条件不好,教室的门窗到处漏风跑气,受盘炉子的技术所限,炉子的烟道、炉条的缝隙、煤坯的煤与泥配比等都存在问题,常常出现死火,但有个炉子放在教室中间,心里也觉得暖和。炉子不仅用于取暖,还为因家远中午不能回家的同学烤馒头用。各学习小组在做好日常打扫卫生、擦黑板的值日同时,也负责对炉子的管护,由于炉子封不住火,每天早晨生炉子就成了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值日周时,各组员都会分工明确,有带柴禾的、有除炉灰的、有日常添煤加炭照看炉子的。 我就是负责带柴禾的。每到我值日周的晚上,父亲都会从楼下煤池子里捡出大块的劈柴,用斧子很仔细地劈成一扎长、拇指粗细的小木条,用草绳或布条捆绑结实,放在门口。早晨5点多父亲做好早饭再叫我起床,睡不够觉的我面对冒着腾腾热气的炝锅面丝毫没有食欲。被父亲强迫着吃下一碗面,身上顿时热乎乎的,穿上棉猴、系好围巾、戴上口罩、手套,背起书包、拎着一捆小木柴,只身一人一头扎进依然黑漆漆的晨夜里。在四周寂静的田野和昏黄的路灯陪伴下,步行四五十分钟赶到学校。男生用废旧本子纸引着火,再引燃木柴,等火烧旺了,再搁上提前打好的煤饼块,待煤饼烧红,炉子就算点着了。由于煤质不好,加上盘炉子毕竟是个技术活,男生在家长那里只是学了点皮毛,在生火的过程中,常常是只冒烟不着火,呛得我们又是咳嗽又是流眼泪淌鼻涕。 如今多好,不管家里还是学校,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再也不用带柴禾上学,不用盘炉子取暖,但我却常怀念起那时看似艰苦,却别有回味的往事。也许常常回想过去的苦,才更能体会现在的甜,不忘过去也才能珍惜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