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876|回复: 5

师恩永铭心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1 10: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发若水 于 2016-10-18 17:45 编辑

                   师恩永铭心间
       人海茫茫,行色匆匆。人生路上,有些人和你相逢,只是过客而已,擦肩而过之后,便很快如青烟一般从心头飘散,留不下什么印记。而有些人,接触的时间非常短,几乎没有什么交往,甚至只是打个照面,却能长久地占据心灵,带给人永远的温馨。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老师。如今身为人师,时时想起自己当年那些老师。包括曾经用各种惩罚手段让自己为调皮和错误付出代价的老师,与自己有过矛盾纠葛而在背后悄悄诅咒过的老师,还有因为不太喜欢而起过不文明绰号的老师……经过岁月的淘洗与磨砺,今天想起来,当年那些曾经的不快早已无影无踪,剩下的大多是愉悦美好。

       忽然就想起求学经历中一个特殊的时段——函授,这似乎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阶段。函授学习每年有寒暑假两次集中面授的时间,能够接触到一些老师,包括一些大名鼎鼎令人仰慕的高水平老师。与全日制学习阶段的老师相比,学生往往对函授的老师不亲,感觉就如同亲娘与后娘。更何况,有些人参加函授也就是镀镀金混张文凭,根本不在乎收获多少知识,所以每逢面授总是缺勤,与老师见面的次数不多,自然印象不深刻。有的甚至一门课结束了,老师都不曾谋面,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印象了。

       而我,倒也不是什么勤奋好学的材料,而是骨子里还有点认真的基因,觉得学习就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城里耽误了,乡里也耽误了,所以一般不缺勤。个人私事也好,单位公事也好,很少影响我参加面授。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很欣赏这话。

       也正是我的坚守,使我接触了解了更多的函授老师,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课程班。在从他们身上获得学识的同时,更汲取到精神力量。

       巩曰国,我在淄博教育学院函授时的古代文学老师兼班主任,桓台老乡。大概毕业时间不长,他那时年轻潇洒,充满活力,非常敬业。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让他成为我顶礼膜拜的对象。面对我们这些与他年龄相仿的学生身份的老师,他脸上时常挂着无奈而宽容的笑。是他在班上布置校报面向函授生征稿,才有了我那篇刊发在《淄博师专报》上的处女作。三年下来,我荣获了优秀学员称号,得到一本正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奖励。如今,十几年过去,尽管已有几分破旧和过时,但我仍敝帚自珍。听说,巩老师后来考取了研究生,现在已经是副教授了。在家乡的《王渔洋文化》杂志上,我时常见到他的名字。

       丁允玲,中学语文教学法老师。其时她已人在中年,齐耳的短烫发,走路飘逸,优雅,又有几分富态。讲话轻柔,甜美,极具亲和力。皮肤白皙,保养得很好。衣服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不张扬,又不古板,浑身上下透着知识女性的魅力。她左手捧着讲义夹,紧贴在胸前,右手持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盛着大半杯水,几朵菊花上下浮沉。她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形象,让包括我在内的函授学员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她娓娓动听的讲课,让人感受不到丝毫的枯燥乏味。而且,还很罕见地设置了师生互动的环节,这在成人类的学习中很稀奇——成人课堂上老师一般都是唱独角戏的。尽管她的问题是联系日常教学实际的,丝毫没有用高深的理论难为大家的意思,但还是弄得大家挺紧张。课堂上,她从不照本宣科,泛泛地谈教学理论,而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让我们如饮甘霖,如沐春风。甚至,她还端起他的玻璃水杯,从菊花到甘草,再到麦冬,给我们讲如何饮水保护嗓子,怎样合理用嗓的知识。今天想来,倍感亲切。

       于思湘,《现代汉语》老师,论敬业非他莫属。黢黑的面庞,瘦弱的身躯,朴素的白色衬衣,普通的蓝黑裤子,从外面走进教室,就像从田间走来的老农。炎热的夏季,他在讲台上挥汗如雨,转身在黑板上疾书,上衣几乎湿透……

       杜贵晨教授,是我上研究生课程班时讲授明清文学的老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2005年冬,有幸在桓台教育系统研究生课程班上相逢,并聆听到了他的讲课,老实说,很久没有听到这么率性自然的课了。手里没有任何讲义文稿,只有一个不锈钢保温杯。浑厚的男中音,不急不躁,侃侃而谈。空手无凭而信手拈来,即兴发挥却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且古今交汇。看似毫不经意,信马由缰,实则深思熟虑,鞭辟入里。欣赏敬佩之余,我用MP3为他做了课堂录音,并原原本本地整理了下来。特别是讲到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部分,杜老师更是纵横开阖,妙语连珠,高潮迭起,精彩频现,直教人忍俊不禁。短短170字的《骂鸭》,让他解读得妙趣横生,在生活素材和艺术真实之间,在现实与文学之间,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你时常可以听到课堂上发出心领神会的笑声。对现实社会一些时弊,也毫不隐讳地予以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他不单是在讲课,更是在把一个教授的良心坦露出来。把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融入到文学的解读中。怎能不在学生的心海中溅起浪花,引发强烈的共鸣呢?
尽管只有几天的交往,但我们这段师生之谊延续成了忘年之交。我的业余写作也因为杜老师的课而获益匪浅。在我的第一部作品集《边缘人》付梓之际,杜老师应我之邀慷慨作序,洋洋洒洒6000余字,让我备受鼓舞;在词句上的反复斟酌,更让我感动不已。

        或许,他们之中有些人已经不记得有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学生了,但对我来说,师恩永铭心间。如鲁迅先生忆起藤野先生一样,每当忆起求学路上的这些老师,总是百感交集。消极怠惰之时,是他们赋予我工作的力量,增添我生活的勇气。


                                                                                                                                                          (桓台  王敏法)

发表于 2016-10-11 11: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爱挑老师的毛病,是不懂事和学习动力不足,函授时对学习如饥似渴,也就知道老师的珍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1 11: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不单是在讲课,更是在把一个教授的良心坦露出来。把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融入到文学的解读中”,老师是高尚的,值得我们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1 2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学生时代能遇到几个好老师那也是幸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16: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婷子 发表于 2016-10-11 11:58
“他不单是在讲课,更是在把一个教授的良心坦露出来。把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融入到文学的 ...

谢谢。真的就是这种感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16: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敦荣 发表于 2016-10-11 11:11
小时候爱挑老师的毛病,是不懂事和学习动力不足,函授时对学习如饥似渴,也就知道老师的珍贵了。

老师的那些体罚,现在想起来真亲切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