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7 16: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言律诗,跟五言律诗,都是在唐代时,才大未流行的。而且,七言在后来,
树林上还比五言为多。在唐代以前,五言诗已大为普遍,而七言的古诗也甚少。
这可见事物是由无到有,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
说到七言律诗的声调、平仄,大致和五言律诗差不多。前人说,五言出于四
言,现在我们也可以说,七言出于五言。试看只要在五言律句的每句上面加上两
个字,便成为七言了。
举个例子,比如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若加二字,便成「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若加二字,即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因此我们可以
得到一个公式,凡是平声开始的句子,加上两个;反之,仄声开始的却加两个平
声。
现在将七言律诗的两种平仄公式,分举如下。
平起定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拿这定式和五言的参照一下,不是很明显地表示出,它是由五言发展而来的
吗?它一样遵守着「平起平收」的规律。此外,这一式如首句不押韵,同样可改
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在再拿两首唐人的七律来作实例参看。
这是刘长卿的《长沙过贾宜宅》。平仄如上面的定式,首句开始押韵: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再看元稹的《空悲怀》。平仄虽用的是上面的定式,但首句不押韵,所以,
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七言律诗,除了上面所举出的一种「平起平收」的定式之外,一如五言律诗
一样,也有另一种「仄起平收」的定式。这里且把它抄下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用这一式,首句不押韵的话,应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现在也举两
首唐诗作实例,不妨以此来比对一下。这是杜甫的《蜀相》,平仄就是用上面的
定式,并且一开始押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他另一首也是咏叹诸葛孔明的《咏怀古迹》,虽用同样的平仄,首句以
「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句一般是不算协韵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上面所举的各实例,如果你小心核对,发觉其中个别的字,若有不合平仄之
处,那也不能算错的;因为你别忘记我们曾提到过的「一、三、五不论;二、四
、六分明」的规律。关于律诗的平仄,五言的也好,七言的也好,到此可以告一
个段落。但是,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和方式,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和值得一谈之处
。
以后,我们谈过了绝句之后,还要回过头来,再一一作更详细的谈论和指出
的。
相同字、下三连、孤平
什么又叫做相同字、下三连、孤平呢?
相同字,这比较易于解释。比如《黄鹤楼》中开头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每句都有一个「黄鹤」重复,这不是
相同字吗?
在古诗中,以相同的字,相同的词,甚至相同的句来表现,并不出奇。那不
特不算不妥;而且,诗人还王往往要让某些字或词,在诗中重复几次,以求取得
明确的意思,或者加强其气势哩!翻开最古的诗集《诗经》,便可以看到这样的
例子,非常之多,比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诗经》如此,其他的民歌也如此。我们可以再看两首:
《沧浪之水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渔戏莲叶东,渔戏莲叶西,渔戏莲叶南,渔戏莲
叶北!
但这种写法,在唐以后的近体诗中,已经没有;就是盛唐诗人所写的古时,
也没有这类句法和大量重复的字、词、句了。
在古时中,可以大量运用的字、词、句,而在律诗、绝句中,却引为禁忌,
这不单是诗风的问题,主要是古人用语简单,而古诗大半又是源于民歌民谣,口
语化得多。近体诗已成为文人笔下的文艺作品,自然是要字斟句酌了。
也许有人说,除了《黄鹤楼》一诗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一开
始也有相同字吗?它开头的两句便是:「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一句中便有两个「凤凰」,这岂非比之《黄鹤楼》更为甚?但要知道李白此作,
是刻意模仿《黄鹤楼》,而且要与它争胜的。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
韵脚)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我们已经谈过,律、绝虽受一定的平仄格律限制,但是,一般仍有一个通融
的规律,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即单数的字,无论在七言、五
言中,都可以变通,不必一定严守平仄,但双数的字则否。
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在写诗时,诗句的平仄可以变为「仄平平仄
仄平平」也行的。这样的句子很多。然而,可不可以一下子变为「仄平平仄平平
平」呢?这诗把一、三、五三个字的平仄都变了。但那却是不许可的;因为这句
最后三个字,却一连用平声,读来极不顺口。不过,《黄鹤楼》的第四句:「白
云千载空悠悠」正是如此。
那是例外的例外。应该知道:无论是平声也好,仄声也好,都不可以在句末
一连三个出现的。只要多读一下前人的诗,便知道了。至于说到孤平,那就是在
每一句中,单独一个平声字被夹在句子里,如:「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也是不
行的。
但《黄鹤楼》却有这种句子,所以又是特别的例外。
绝句诗是很讲究的,讲究格律,讲究平仄。今人写绝句诗,有的人不讲平仄
不讲究对仗,其实这不是绝句诗而是顺口溜。
要写好绝句诗,就必须弄明白平仄,首先要知道何谓「四声」什么是「平仄」
?
四声就是汉语读音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仄就是把四声分成两类,平为平声,
仄为去上入三声。
绝句诗规定的平仄配合,使声调抑扬悦耳,加上对仗的规定,使修辞美化。
这样,吟唱和阅读起来,就会产生高度优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