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的诗,旧题唐杜牧作。可是权威的唐诗选本诸如《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等均不选此诗,甚至杜牧《樊川诗集注》也不选此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这首诗非杜牧所作①。今天不谈这个。 这首诗题曰《清明》,其实写了两个节日,寒食与清明。这两个节日的内涵完全不同。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举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不过从这首诗看,好像到唐朝时就渐渐融为一体了。我还可以从别人的诗句里找到根据,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小时候清明节上坟,是很肃穆庄重的事,嬉笑当然更是不允许。我看大人们化过纸钱,然后恭敬地垂立坟前,聆听先人的教诲。但是上坟回来,大家就都有说有笑的了。大人们顺手挑几棵野菜,我们则是折了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再做了柳哨放在嘴里吹着②。
清明时节,阳气上升,阴气衰退。古人在这一天上坟祭祖,是为了显示后代的兴旺,同时祈求祖先的护佑,一为怀旧,一为护生。一息一生之间,文化得以传承,精神得以延续。
山东有清明在门上插柳枝的习俗。柳为春之使,得春气之先。另外,柳还有驱邪避鬼的功用,《齐民要术》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说法。不过我却认为清明插柳是图的好看。清早一开门,家家户户的柴门上都插着两枝绿柳,门上还贴着新年的春联,一抹鹅黄,一晕桃红,间着青的墙,黛的瓦,这难道不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人情味的文化,她教我们怎样珍重生命,爱惜生活,不过分悲伤,亦不过分欢喜,一切简简单单,保持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就像这首《清明》。我觉得中国人记住这首诗,还是因为这首诗里的人情味道。至于它的作者是不是杜牧,并不是最重要的。
注:①稍懂点诗律的人都能看出,这首诗韵律有误。首句末“纷”与次句末“魂”是不能通押的。小杜七绝最工,这种低级错误应该不会犯。又有学者从诗的风格推测这首诗更像是出自宋人之手。我手头没有资料,不敢妄猜。
②吹柳哨时需要大口呼气,体内积火顺气而泄。清明节的一些传统习俗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斗蛋等等也都是有助于体内阳气发散的活动。中国文化讲顺则生,逆则亡,就是这个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