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4897|回复: 0

闫家村成氏事迹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7 06: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察一个地区的人文传承,离不开本地家族的发展。考察一个家族的流变,离不开这个家族的族谱。与明清两朝桓台地区出现的诸多名门望族相比,成氏家族既鲜见声名显赫的科举名人,又缺乏位高权重的达官显贵。但是,要研究明清以来桓台地区的人文状况,成氏家族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坐标。
    众多的族谱记载表明,如今居住在桓台的家族,许多是元末明初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以及省内各地迁徙而来。考察桓台历史上的移民事件,正史上有案可稽,《桓台县志·大事记》就有明洪武二年移民的确切记录。但是,具体到每个家族迁徙桓台的确切时间,又因为这些族谱的创修时间稍晚或记载简略,而显得扑朔迷离。有的即使记载确切,但从辈世的传承上推算,也有一些明显不合常理和难以解释的现象。成氏家族也是明朝初年迁徙桓台的,与众多的家族世谱不同,《成氏世谱》创修于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不仅明显早于一些后来发达的名门望族数十乃至上百年,而且因为离始迁新城时间最近,其记载更加真实可靠。
    《成氏世谱》载,桓台成氏“祖居直隶真定府枣强县南关外西胡同道”,“洪武二年迁发山东济南府济阳县城西五里成家庵”,始迁祖名贯一,生世名、世才、世能、世训四子。“名、才二祖永乐二(1404)年分支迁居新城东乡索镇花园居住”,“世才配刘氏,生二子,长杰,次伦。杰自永乐十七(1419)年分支迁邹平城西南第六图郭庄东西街”,“世能分支迁齐东城西南乡三十五里成家集居住”,“世训分支迁武定府惠民县城东南四十余里成阁庄居住”。根据族谱,居住在桓台县的成氏族人即为其始迁祖贯一之长子世名一支的后人。
    对于成氏家族和明清以降的桓台人文,成儒都是一个不能不说的人物。成儒是成氏六世孙,他不但于弘治年间创修《成氏世谱》,而且参与了桓台历史上第一部县志的创修工作。明朝编纂天启《新城县志》前,桓台曾编纂过三次县志,最早的一次是明朝成化年间创修的《新城志略》,随后是嘉靖十一年和三十七年两次续修。遗憾的是,这三部县志如今均已看不到。能够窥见的,是嘉靖三十七年续修时时任知县胡应鸣撰写的《序言》。正是这篇序言,给我们提供了相当珍贵的信息,成氏家族的先人曾经参与,甚至主持了桓台最早县志的纂修。尽管这些志书如今已经失传,但它对于桓台人文传承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那么,这里所说的“知县成儒”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康熙《新城县志》载:“成儒,少孤贫,游心经史,不谒权贵。由岁贡官洋县知县。爱民兴学,洋人德之。”胡应鸣所写《序言》称:“成化间,邑人同知于利、知县成儒始创志略。”这两条材料表明,成儒参与了桓台历史上第一部县志的纂修,担任过陕西省汉中府洋县知县。如果没有其他材料的佐证,成儒参与成化年间《新城志略》的纂修极可能是在担任洋县知县之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康熙《洋县志·卷四·秩官志》载:“成儒,四川新津人,监生,弘治末年任。重修学庙,而民不劳,以致仕归。”

康熙《洋县志·卷四·秩官志》关于成儒的记载
    在这份资料中,成儒的是四川新津,而非山东新城。这个问题也容易理解。康熙《洋县志》纂修的时间离成儒担任洋县知县已经过去至少一百五十年,受资料限制,成儒的籍贯记载出现差错是可以理解的,即使籍贯出现错讹,至少能够证明成儒的确担任过洋县知县,而且记载了他出任洋县知县相对确切的时间。弘治(1488年至1505年)是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共十八年。“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年号(1465至1487),前后二十三年。确切地说,成儒是先于成化年间参与县志创修,后于弘治末年出任洋县知县。“三秦游”网《明代洋县知县名表》则有成儒任洋县知县的确切时间是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而《成氏世谱》创修于弘治十五年(1502)二月中旬。由此,这三则材料的记载在时间上相吻合,这时成儒的年龄应该在五十岁上下。曾担任过湖广巡抚、户部侍郎的王之垣万历三年(1575)创修《王氏世谱》时,离成儒创修《成氏世谱》已经过去整整七十三年。成儒是六世,王之垣则是五世。根据已知的材料,王之垣祖父王麟生于成化七年(1471),成儒曾参与成化县志创修,其生活年代明显要早于王麟。
    成绩,字汲泉,嘉靖甲子(1564年)举人,九世,成儒曾孙,是成氏族人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与王氏第五代代表人物王之垣同学,不仅参与了嘉靖三十七年新城县志的续修,而且应邀担任王氏家塾塾师,参与对王氏子弟的教育,他的女儿嫁给了王之垣的三儿子、王渔洋祖父王象晋。万历三十九(1611)年三月,万历皇帝颁赐给王象晋并妻的圣旨称:“成氏,乃中书舍人王象晋之妻,谡有林风,雅无尘格。明诗习礼,相庄克孝于嗣徽;持梱主饔,外肃内和而咭嗃。篝辉绩韵,佐惟殖学之勤;席盛怀安,赞以流谦之福。”《王士禛全集》第三册1675页《诰封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先考匡庐府君行述》载:“方伯公四子,府君季也。初,方伯公元配成淑人,生先世父茂才公讳与龄,侍御公与胤,明经公讳与朋。继配张淑人,生府君而早逝,方伯公尤怜之。”1990年《桓台县志》附录胡应鸣《新城县志》“序”言称,“嘉靖三十二年”“复延举人王子之垣、监生宫子敬、庠生邢子质、于子三聘、李子鹤福、耿子饽、于子三善、成子绩、王子之干、毕子昌等十人,相与博考郡省一统诸旧志,而日分厘之,不逾月而就稿。”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记载与《民国重修新城县志·志原》的记述时间上明显不符。明天启《新城县志》王与朋所撰《纂修新城县志序》中亦言“新故有志,在世庙三十有七年,邑令胡公所辑”。因此“嘉靖三十二年”应为“三十七(1558)年”之误。王之垣生于1527年,卒于1604年,成绩长兄成功的生活年代应该早于这个时间。
     那么,成氏族人是何时移居闫家村?族人中又有哪些事迹呢?
     《成氏世谱》载,新城成氏始祖贯一生一世祖世名,世名生二世思孝,思孝生三世仲安、仲德、仲礼。仲德生长子四世显,显生五世岩、刚、雄、豪、海、杰、英七子,显为七门分宗之祖。显四子豪生六世儒,儒生七世巳,巳生八世玳、瑁、琥、珀、璨五子,巳为五门分宗之祖。巳长子玳生九世功、绩、性,次子瑁生名,三子琥生文,四子珀生四维、四知、四教,五子璨生五典、五常、五伦。玳长子功生十世栋、椿,次子绩生无逸。栋生十一世衍祚、衍庆、衍胤、衍嗣,衍祚住闫家庄。
    如今果里镇闫家村中央,有一棵饱经沧桑的老槐树,老槐树的西侧,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院落中有两排虽然破旧但依然威严的古老建筑,这里就是“明敕旌还金义士伯隆成公之祠”。这位“伯隆成公”,就是谱载最早迁居闫家村之成衍祚的父亲成栋。《民国重修新城县志·卷十四·人物志》载:“成栋,途遇遗金,候失主不至,闻淄川县王某失粮银八两,验实给还。知县赵文炳、守道吕坤旌其门。”《成氏世谱》载,“王某”为“王一元”,“旌其门”匾为“重义还金”。查《天启新城县志·卷六·官师志》:“赵文炳,直隶任县人,举人,(万历)十四年任。”万历十四年为1586年,其后任为赵二豸,万历十八年任新城知县。上文提到的曾参与嘉靖县志纂修的“成子绩”,即为成氏迁居闫家第一代成衍祚父亲“伯隆成公”成栋的亲叔叔。由此可知,成栋拾金不昧之事发生在万历十四年至十八年,即1586至1590年间。成衍祚迁居闫家村,至迟在这个时间。
    我们不仿再考察一下成衍祚嫡系子孙的传承情况。
    《成氏世谱》载:成衍祚,号锡吾,增广生举孝行。生子慤,慤生映庚、映枢、映斗。慤长子映庚生聿左加火)、聿炌、聿焯、聿炣、聿烺、聿煉六子。聿(左加火)生鹤年;聿炌生大年、彭年、夔年、山年、知年、济年六子;聿焯生松年 聿炣生永年、松年(嗣聿焯)、有年、康年;聿烺生延年、引年;聿煉生瑞年、清年、卜年。悫次子映枢生聿炜、聿炳、聿煜三子。聿炜生万年,聿炳生桂年、桐年,聿煜生海年、岱年。悫三子映斗生聿熏,聿熏生丰年。现在居住在闫家村的成氏族人,多为上述诸人后裔。而成衍祚曾孙成聿炌则有确切出生纪年。
    《新城县志·卷十六·人物志》,成衍祚“举孝行。子慤,字若初,少承家学,内行修整,好读书。自就外傅,手未尝一日去经史。年三十二卒,士林惜之”。成慤长子成映庚“字丽苍,谷(族谱为慤)子。顺治初,辽阳向幕闵为邑司谕,映庚为弟子员,素以名义相励。适高苑贼谢迁陷城,幕闵冒难至省禀陈,抚藩以慕闵摄县事。慕闵死贼中,映庚力护其妻子以出。贼退,会其肢体以殓。慕闵妻痛不欲生,映庚劝令与母同食宿。贼平,乃为购田宅居之,并经纪其丧,抚育其子弟”。据载,谢迁陷新城事发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成映庚次子成聿炌,“字景炎,号东冶,恩贡生,映庚子,以义侠著。生而聪敏,弱冠游庠序,好诗赋,善音律。晚岁精研《易学》,著有《筮仪疏解》、《桓台胜览》、《金碧游草》、《西城唱和》及《藏笥集诗余》诸书,藏于家”。《县志·方舆志》有成聿炌二诗,其一:“柳毅山头庙貌孤,常留风雨牧羊奴。洞庭遥隔三千里,何问钗书事有无。”柳毅概指“柳毅传书”故事。其二:“桓台东望望商山,四皓何年此闭关。我欲相随樵客至,爱寻芝草驻芳颜。”康熙五十五(1716)年《成氏世谱》续修,成聿炌在《族谱五叙》中说“吾父叙谱之后二年而余始生”。其父成映庚于顺治二(1645)年续修《成氏世谱》,由此可知,成聿炌出生于顺治四(1647)年。尽管现在不知道成聿炌卒于何年,从其出生年代,推算成衍祚迁居闫家村的时间至晚在1600年前后当符合史实。
    与成衍祚一同住在闫家村的,至少还有他的二弟成衍庆的孙子成映海,他的三弟成衍胤出嗣,四弟成衍嗣居万家庄。至于其他支分有无族人居住在闫家村,现在不甚明了。成衍祚兄弟的后人也有出居他处的,其他村庄也多有成姓族人居住,他们都与闫家村成氏或多或少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
    与明清时期桓台历史上出现的王氏、耿氏、伊氏、徐氏等望族相比,成氏家族的确有些微不足道,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家学渊源、书香门第的地位。除去上述诸人,《民国重修新城县志》中还记载了许多成姓族人的事迹,其中大多数与闫家村成氏先人有直接关系。成玳,成儒孙,成功和成绩之父,官忻州学正。成泊,《成氏世谱》上写作成珀,号介庵,万历元年岁贡,初任直隶任县训导,升山西大同府代州学正。成夔年,(雍正)十年贡,嘉祥训导;成鹤年,(雍正)十一年贡,冠县训导;成元淦,成元济,(嘉庆)七年贡,有传。《例贡》中清朝有“成绪武,廪贡,著有《秋心斋诗草》”。《文职》中清朝部分有“成维昱,任山西壶关县典史”。《武秩》中有明朝“成能,济南营校尉”。《人物志三》有“成斌,诸生,壬午与妻郭氏同死”。《人物志五》有“成道源,举公正乡耆”、“成开荫,邑增生,深于史学,著有《历代史考》、《历朝帝王世系》及《守拙斋诗稿》。《人物志六》有“成元济,字巨川,又字泺源,自号齐东放民。嘉庆甲子岁贡,内行纯笃,学问淹博,所著有《周易会解》、《仪礼会注》、《删增春秋三传辑要》,藏于家”。县志和《成氏世谱》中记载的读书人还有许多,这里不再一一述及。   
    此外,还有两个传说需要提及。一个是成乔教育王象乾。传说闫家村有位成氏族人成乔,当年曾在王家家塾当先生,学生中就有王象乾。当时王象乾年龄小,但颇有心机,经常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久而久之,成乔觉得大户人家的孩子又不能随便责罚。无奈之下便不辞而别。知道老师辞职,王象乾的父亲很是意外,详细了解了原因后,来到成乔的家里恳请成乔回去任教,并坦言,只要是教育孩子,打死无算。听了这话,成乔不好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答应回去继续执教。第二天,成乔特地从村前的大道沟里砍下一根枣树枝,把上面的枝叉修理得长短适中。回到家塾,成乔把王象乾找来,二话不说,摁倒就打,直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经过这次教训,王象乾再也不敢调皮,后来终于成就功名。据说,王象乾中进士放官后专门一闫家村看望成乔,带的礼物中,有一包就是当年伤愈后的结痂。见到成乔后,王象乾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当年老师那顿打,恐怕他也不会考中进士。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中宣部理论局何成先生在关于王氏家族的著作中说,“新城王氏非常注重择师,多聘请本邑有功名的宿儒为师。如重光去世后,而之垣兄弟科举中第之前,全家由长兄之翰主家,之垣则亲率诸弟侄刻苦攻读,以求一第。之垣专门聘请同邑好友举人成绩为诸弟侄塾师。”象乾为之垣长子,成绩与王之垣同窗,故事的主人公当为成绩无疑。之所以变成成乔,是成氏十二世子孙中有一位成慤,字若初,是成绩的侄曾孙。张象津曾为之传,称其“少承家学,内行修整,好读书。自就外傅,手未尝一日去经史。年三十二卒,士林惜之”。在本地方言中,“慤”与“壳”读音相近,壳本身就有个读音为“乔”,在后来的传承中,“慤”变成“乔”,也是符合逻辑的事了。
    另一个是“王半朝,成半教”。“王半朝”是指新城王氏在外做官的人不但多,而且官阶较高,布列中外。“成半教”,是说成氏族人中在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多。这一点可以从县志和《成氏世谱》的记载中得以验证,上文中多有提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