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谢 于 2016-2-25 16:52 编辑
艳故人之悠然 ——读《极端之美》 临淄 孙志平 书已合上多时,但心头舌尖依然回味着普洱的那一款绵长悠远,眼前脑海萦绕着的是昆曲的婉转缠绵,情里梦里静静绵延着的还是黑色笔墨缓缓流淌着的一缕中华文脉。
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字,畅快明丽的行笔,空灵大气的文风,渊博深厚的底蕴,还有挥之不去的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每每都让我沉浸其中。《极端之美》中,作者以我国举世独有的书法、昆曲、普洱为背景,徐徐展开三幅绚烂的文化画卷。既有简单的勾勒,又有细致的雕琢,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间东方文化精粹的灵性与深厚跃然心间。
跟随先生,让我们先捧起一杯金色的普洱,于温润醇香的茶汤里去窥见并感悟那一段神奇的旅程。
一如先生所说,在介绍这三种文化极品时随情直言,没有貌似艰涩的缠绕和掩饰。但仅就这份随性讲述,信手拈来的文字简简单单地就把普洱的功效、口味、深度,清清楚楚摆在面前,让你睁大眼睛,无比讶异地打量着这个无比神奇的世界。貌不起眼的普洱,何以有这样多的好处?跟着作者走吧,让我们一起徜徉于遥远云南那广袤的群山之中,林木杂陈间去寻找大叶古茶树,蓝天白云下或清风细雨里,闭上眼睛轻轻抚摸一片片碧绿的叶子,感受青青背后活跃着的微生物菌群。然后采摘、杀青、揉捻、发酵……慢慢感触着,用心体味着,平静背后是微生物菌群的万马奔腾,正是因为它们的不断努力,终于成就了普洱的“大洁大净”,从此在茶的世界里笑傲江湖。
静坐桌前,端起茶杯,轻轻啜饮一口,舌尖与茶汤的碰触里有无穷的回味。相比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清朝才进入公众视野的普洱,其历史实在短暂。虽短暂,但其卓越的品质早注定其辉煌的经历。跟先生再进一步,慢慢打开普洱世界的又一把密码锁。想象一下,那仅存世四片的“车顺号”吧,那磅礴雄厚的福元昌,那雅致内敛的同庆号,还有兼得磅礴优雅两端的宋聘号……不要说品尝,对这些传世的绝品或许我们一辈子连看一眼的福气都没有,但通过先生的介绍,我们毕竟了解了,知道隔着幽远的时间与空间距离,它们就在那里,静静的,不悲不喜,笑看人世。
饮尽杯中清茶,无限回味与留恋中,一起圆润悠扬的清唱袅袅娜娜地回绕耳边。轻轻睁开眼睛,宽袍水袖的曼妙轻舞里,缓缓登场的是戏曲百花园中那一朵幽兰——昆曲。
因为对戏曲的了解少得可怜,本节带给自己的感受恰与此成反比,用震撼与冲击来说一点都不为过。中西对比,先生讲到戏曲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尤为令人耳目一新。斯文浓郁的大宋江山在眼泪与愤恨中湮灭,影响中华上千年的儒家与它的“非戏剧精神”一起被颠覆。这样的颠覆不能不让人痛心,但让我们稍稍整理思绪,拨开枯木衰草的中华大地,你会发现,另一种文化从野地石缝间,从巷陌瓦舍里慢慢生长,渐渐蓬蓬勃勃地旺盛起来,这就是我们的戏曲,于是有了关汉卿,有了王实甫,有了马致远,有了汤显祖……从这个角度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是片面的,中华文化并没有被北方铁骑踏碎,相反还在这暂时的喘息里诞生了灿烂的中华戏曲。
虽然比西方晚了一千多年,但正因为这千年的文化积贮,中华戏曲一经落地,立马唱遍大江南北。元杂剧悄然离去后,靠着“一声即勾耳朵,四句席卷全城”的魅力昆曲独霸剧坛二三百年。想象一下那些家庭的戏班,还有戏班后的痴迷吧。别的不说,单一部红楼,礼尚往来,生辰祭日,哪一节不与戏曲相连?想象一下人人清唱,万巷皆空的的虎丘山中秋曲会那一夜的狂欢吧。夜深人也渐静时,天上水中圆月遥想呼应,净夜如空,石光如练,一人缓板而歌,清音亮彻,裂石穿云……再加上诗一样的词曲,能不让人醉倒吗?于是,书未读完,即将《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剧本一一购得。
读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本好书传承的不仅是死的知识,它还是一个起点,唤醒读者身体里沉睡的细胞,让你由此进入其他领域。我想这也是《极端之美》的魅力之一。
品完一杯好茶,聆听一曲乐华,让我们随先生再走进书法的世界。
从伏羲一画开天地到甲骨金文,从小篆隶书到魏晋风流的行草,从大唐繁盛的正楷到洒脱飞扬的狂草……我们用黑色笔墨勾勒的线条书写着中华文明,而这黑色线条也是有历史的。先生笔下一部书法史,也正是中华文明的生命线,是中国文化人格最抽象的一种描绘方式。那些流动的线条正好对应着历来追求的君子风范,他们的举手投足,他们的风雅品貌,都在其中了。只要懂书法,从满纸云烟中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人格。虽然没有机会从小开始,但是很幸运,人到中年的自己走进了清水书院书法班。虽然练字时间短暂,但深深感触到一个人在书法当中慢慢磨炼,就是在修炼自己的精神品格。
所谓“极端”,就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极端之美”也就是说作者所要叙述的普洱、昆曲、书法美到了极点。中华文化提倡中庸之道,凡事以不偏不易为好,先生何以为自己的书取这样一个名字?刚听到书名时,有那么一丝故弄虚玄的疑虑。如今书已合上,忍不住深深叹服一声:太美了!除此名无他更适合。
舍弃官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潜心治学是我对先生之前的了解。读完本书,又添无限敬佩。一个人心中有怎样的江河日月,才会有这样静静流淌着的文字?除了底蕴,我想最主要的还是爱。因为深爱,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深爱。普洱也好,昆曲、书法也罢,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土壤里开出的花。一个人在工作之余品茗,听曲,写字,该有着怎样的生活情趣?再进一步,一个人将香茗、戏曲、书法化为生活的一部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寄情于山水,品茶香于幽然,散淡于尘事,艳羡故人之悠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