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谢 于 2014-11-3 06:00 编辑
一朵美丽的蔷薇 ——读《金蔷薇》 在电脑前坐了一个多小时,还写不出有关《金蔷薇》任何一句像样的文字,但是绝对不能放弃,那样喜欢它。喜欢它的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喜欢它安静从容与世无争的文字,喜欢它汩汩流淌着的大自然清新的气息,还喜欢它神奇独特的布局谋篇方式。 想从它的作者谈起,而我又何尝了解这位与自己横亘着遥远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前苏联作家。翻开这本书,被它清新动人的文笔深深吸引了,却还记不住作者的名字。帕乌斯托夫斯基,帕乌斯托夫斯基……一遍遍的记诵中猛然想起《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中曾经提到过奥曼夫妇走投无路时曾想去求助帕氏。妻子担心白去一场,丈夫却说:“他会帮助我们的。”落难时更显世态炎凉,自古如此。在一切讲究立场,非黑即白,政治一边倒的非常时期,一不小心就会惹祸上身,陷自己与家人于囹圄。面对因政治落难的夫妇,人们像面对瘟神,昔日的许多好友避之唯恐不及,更何况与自己无任何交往的人。但奥曼却一口认定:“他会帮助我们的!”只可惜,命运弄人,奥曼还没来得及走近帕氏的时候就已经被软禁,随即被送往不归路。 许多年后,其遗孀娜杰日达向已经白发苍苍的帕氏回忆起当时未付诸行动的那次求助时,帕乌斯托夫斯基满脸泪水:“你们怎么不去找我,我会将口袋里的钱全部给奥曼!”面对回忆中的诸多辛酸,言语难免尖刻的娜杰日达,给予帕氏这样的描述,从中透露出来的是对其人品的无限肯定与敬重。这是第一次我将以往所读的书籍与帕氏联系起来,内容不多,却印象深刻,为老人真诚的泪水。 是的,帕氏与众不同,与许多同行相比,从他的文字里你看不到大时代政治伦理浑浊的漩涡。读他的文字更像是面对一汪清泉,来自宁静悠远的深山密林,流经开满鲜花的草地,理想、唯美、诗意是其生命的本色,一路欢快地奔流,一路迷的清香,连沿途干枯的树木也因其有了别样颜色…… 帕氏喜欢安徒生,与安徒生一样痴迷童话与森林,对这位早他一个世纪的外国人怀有一种特殊的亲情。“对生活的宽容态度往往是一个人丰富内心世界的可靠标志。像安徒生这样的人是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世俗的纷争上的,因为周围闪耀着鲜明的诗意,应该只以这种诗意的环境作为生活的寄托和依靠,不要放过春天亲吻树木的那一瞬间……”这是帕对安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对他自己的写照?“他们的精神气质与艺术秉性那么相似,仿佛灵魂的孪生兄弟。”(王开岭)因为对生活的宽容与深爱,帕氏的灵魂里没有世俗的纷争与杀伐的戾气,有的只是安宁平和与汩汩流淌的爱意。从这样的灵魂倾泻出来的文字细腻、静谧、美好,如月光缓缓洒下,月华润泽万物。 严格说来,《金蔷薇》是帕氏结合自身及许多俄罗斯本土或其他世界知名作家的创作经验,探讨一系列写作问题的文集。虽然作者的终极目的指向写作,但这本书哪里仅仅是谈写作经验的,随便翻开一篇,清新的自然气息就扑面而来。 “我总要在这里坐下来歇口气,背靠着标桩,一边谛听树梢轻轻的喧声,一边仰望天空……镶着银边的云朵缓缓地在空中飘浮。这样坐上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也未必会看到一个人……蓝天和白云跟森林一样,跟俯向灰化了的地面的风铃草枯萎的蓝色花萼一样,跟我们的心底一样,都沉浸在午间的宁静之中。”读着这样诗意宁静的语句,心不由地安静下来,喧闹的灵魂能不得到净化? “在幼松间的沙砾地上长满了干燥的劲草。每根草杆的中央都是灰色的,可四周却是墨绿的。这种草能把手扎破。在深草丛中开着许多黄花,那是手指一碰就会簌簌发响的有鳞片的蜡菊的花。此外,还有雪白的香喷喷的石竹,石竹乱蓬蓬的花瓣上撒着淡红的斑点……”还有乳白色的蘑菇,灰白色的沙子……简单的一段描述里包含着多少植物,折射着多少色彩啊?在帕氏的笔下,景物是饱满的,色彩是鲜明的,物体是触手可及的…… 《洞察世界的艺术》篇中,作者描述了一位让人难忘的画家:“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多长时间没有注意到霜了,有气候与空气的原因,更多是因为自身的浮躁与喧嚣,因为这连抬头望月的时间都被砍去。与画家跟作者相比,我的日子何其粗糙! 每每翻开《金蔷薇》,如同放心扉在绿色的海洋里徜徉。高高低低的山峰,密密层层的山林,淡淡的薄雾翻起轻轻的涟漪,静静的湖水绣出宁静的蓝天与柔柔的白云,野花的清香,星空的沉醉……帕氏笔下的一切都令人心驰神往。更令人叹服的是透过这些美丽的文字,不管是哪一篇,总能让你在写作技巧上感悟到什么,不管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还是语言的锤炼;不管是想象的必要性,还是细节描写的功能……作者总能将写作技巧溶于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或故事的叙述之中,让人在感性、唯美的享受中收获理想的思考。这样的文字是有厚度的,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之后感叹一声: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这样细腻清新深刻又美丽的文字来? 毫无置疑,帕氏是描摹景物的高手。但说他只是写景的高手,实在有失偏颇,他还是描摹人性的大师。开篇《珍贵的尘土》中那个相貌丑陋,却生性善良的退伍老兵夏米深爱着早年曾施以援手的姑娘,却因为自卑、怯懦、羞愧……将这份情感深深藏进心底。只暗暗祈愿姑娘能碰到真正的爱情,并默默地收集银匠作坊里的尘土,不停地将其筛、扬……他要用时间和辛劳凑集一小块金锭,打造一朵传说中能够带来好运的金蔷薇送给姑娘。 描写夏米这种复杂心情时,作者只需要一片破镜子就够了。面对镜子里丑陋的自己,老兵夏米破口大骂,将镜子扔向一边,也将自己的希望与仅有的信心扔向一边,已经积攒够足够重金子的他为此一再迟疑。熠熠闪光的金蔷薇终于打造好的时候,姑娘却永远离开了巴黎。“最初夏米甚至有如释重负之感。但后来那种企望愉快地、充满温情地同苏珊娜见面的心情,不知怎么了变成了一块锈铁。这块戳人的锈铁卡在夏米胸中靠近心脏的地方,于是夏米一再祈求上帝让这片锈铁快一点刺入他衰老的心脏,使他永远停止跳动。”天长日久的辛劳,忐忑不安地憧憬,深埋心底的温情,都瞬间远去了,如飘逝的叶子,送走了人生的又一个季节。可最初的如释重负过后暗夜里深深的怀念和无边的后悔如潮水一般涌来,变成那块锈铁慢慢地深深地刺入这个相貌丑陋的老兵的胸膛……所有的希望,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等待,都远去了,如同太阳的陨落,从此心中一片黑暗,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夏米选择了静寂无声地死亡。 翻开《金蔷薇》的开篇,为老兵夏米这个凄美的故事深深打动。如果单独成篇作为爱情故事的话,干脆改题目为《金蔷薇》会更唯美,也更符合故事的内容,作者为什么另命其为《珍贵的泥土》呢?这也就是《金蔷薇》谋篇布局的独特之处。“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博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者长诗。”开篇结尾处,作者借邋遢的老文学家深刻诠释了文学劳动的意义。是呀,多少文字劳动者辛辛劳劳终其一生也打造不成一朵蔷薇花,但是,每一个真正热爱文字的人都不会因此放弃,而是去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筛选,为了一粒粒金粉无怨无悔。 继《珍贵的尘土》,后面的每一篇作者都以诗情画意的笔触去阐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溶小说与散文于一起,之间并无情节上的依存和连续,但读来毫无松散之感,就是因为开篇《珍贵的泥土》如一块磁石一般贯穿全书,将一粒粒金粉凝聚成了一朵金灿灿的蔷薇花。这样的布局唯美独特,松而不散,非是有纵横开阖的大手笔实难做到,我辈读来唯有深深的叹服。 帕乌斯托夫斯基,多么拗口,然而这个拗口的名字留给我们的是一朵多么灿烂美丽的金蔷薇花。 作者简介: 孙志平,临淄齐都花园小学教师。生性淡然,喜欢与孩子在一起,做安宁纯净的人;繁忙之中喜欢阅读,于喧嚣的世事中寻一片宁静纯美的天空;喜欢写随笔,提倡文为情生,于生活的罅隙里沉静地堆砌,让心灵与文字一起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