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樵夫 发表于 2018-12-19 03:54:54

致敬!改革开放40年间的文学经典(一)

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8-12-19 10:43 编辑

致敬!改革开放40年间的文学经典(一)作者 张店深山樵夫
今天是2018年12月18日,是个隆重的日子,因为它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习主席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引用的金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热议和强烈反响。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习主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社会、文化、国防、科技等全方位进步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铸就中华民族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这其中就有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性、开拓性、创造性的贡献!这其中的其中,有那些著名作家及其经典文学作品,所作出的“呼唤改革、引领改革、讴歌改革”的不可磨灭,载入史册的贡献!
看到文学现场网站上,文友见贤思齐转发的一篇文章:《蒋子龙凭什么能成为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唯一健在作家?》,立即回帖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赞成文章基本观点。如果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端,那么《新星》及续篇《夜与昼》影响及作品深度更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是后期柯云路迷上了其他领域,走了弯路。所以蒋子龙凭借《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改革文学入选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友张志成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蒋子龙在文革期间是写工人、工厂、干部作品的。语言泼辣,扣人心弦,我特喜欢。后来为谋生计,跳出文学圈子,就不知道他的下落了。谢谢你的信息。”在今天国家表彰的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中,作家有两位,引人瞩目,一位是“来也你哭,哭入平凡世界;去也哭你,哭走辉煌人生”的著名作家路遥,另一位就是写出改革初期工业领域波澜壮阔改革画面的著名作家蒋子龙。在无网络的纸媒时代,有一位著名作家叫韦君宜,在当年解禁《金瓶梅》时说过大意是文学可以兴国,文学也可能亡国的话语,足见文学在社会发展进步中无可取代的巨大作用。
一、 呼唤改革的导火索:《班主任》《伤痕》
1977年有一位叫刘心武的作家,当时是一位中学老师,他写出了《班主任》,《班主任》是刘心武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上。 小说以北京某中学班主任张俊石接收一个小流氓插班生宋宝琦为线索展开情节,以“批判与启蒙”及对真实性的追求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露了“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对青少年造成的严重后果、给青少年留下心灵创伤的社会问题。该小说曾获得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可以说是成名之作,后来虽然写了《钟鼓楼》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甚至步入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行列,但是都不及《班主任》的发表所引发读者的心灵震撼和深度思考。
另一位作家是卢新华,他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伤痕》,当时还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时年24岁,可谓少年得志,一炮走红。1978年8月11日,上海的《文汇报》破例以整版篇幅,登出他的那篇让“全中国的读者泪流成河”的短篇小说《伤痕》。这个年仅24岁的复旦中文系学生,一夜成名。而由此发端的“伤痕文学”也成为此后一个时期中国文坛的主流。流着泪写完《伤痕》。40年前初春的那个深夜,当年轻的卢新华在未婚妻家小小的阁楼上熬夜写作自己的小说处女作《伤痕》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的命运会从此发生巨变。时针指向次日凌晨两点,那篇不到万字的小说大功告成。故事梗概为:女主角王晓华主要是因为痛恨叛徒的妈妈,决心以决裂的方式离开了家庭,去边远的农村生活。九年时间,一直处于矛盾和痛苦纠结中,后来得知母亲平反,急忙赶回家中时,母亲却因突发急疾而离开了人世,没有见到最后的一面。书中的人物也不多,语言浅显朴实,这部作品的主题讲述女儿与母亲之间的亲情问题,却也映射了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文革不仅对人们生产活动、物质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使人们的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特别是心灵上的即使文革已经过去,心灵上的伤口却依然还在,这应该引起人们对文革的强烈反思。
这篇短篇小说的发表,轰动一时,也为这类文学作品有了一个定名:伤痕文学。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和《啊!》,以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此外,“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有竹林的《生活的路》,叶辛的《蹉跎岁月》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这句话,用来描述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是非常确切的。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文学与改革开放一起呐喊、一起前进,成为改革开放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变染乎世情”。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在1978年被推至一个临界点,这一时期既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也意味着一个持续的“乍暖还寒”的险境。1977年《班主任》的发表也是呼应了时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从封闭保守、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到认同现代化大趋势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大势。对于伤痕文学的历史性贡献,有专家评论说,这些作品客观上达到了与文革文学的分界和切割的效应。当时的文革文学我们也记忆深刻,如浩然的《金光大道》《艳阳天》等,作品虽暗含政治倾向,但是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生动,所表达的是人物“高大全”的完美形象。
伤痕文学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经过十年浩劫之后,人们对改革开放、对社会变革、对生活富足、对思想解放的一种强烈的渴望和呼唤。所以,向《班主任》《伤痕》等经典作品致敬!



深山樵夫 发表于 2018-12-19 03:56:52

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8-12-19 04:02 编辑

二、震撼心灵的启梦者:《乔厂长上任记》
《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创作的短篇小说,1979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7期。小说讲述了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坚毅的英雄形象,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成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曾获得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此后,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阶段,用文学为四个现代化“鼓与呼”成为文学工作者的使命。1979年,《人民文学》的编辑来到天津,向曾于1976年在该刊发表工业题材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的工人作家蒋子龙约稿。此时的蒋子龙由于文革中的违心之作《铁锨传》被当作“揭批查运动”的对象,遭到批判,远离文学界,正在天津某大型工厂担任车间主任。虽然一度表示再不写作,但在远离坛期间,作为作家的蒋子龙其实没有停止过反思自己的创作经验教训,文学思想日趋成熟。同时,作为车间主任的蒋子龙对当时中国工业系统存在的种种弊病和困境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所以,当《人民文学》编辑冒雨登门约稿时,他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由于平时的生活和思想积累,蒋子龙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此外,结合自身经历,他通过小说中郗望北这一人物表达了对“揭批查”对象标准的理解。《乔厂长上任记》开辟了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新局面,成为中国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其情节模式,如“新官上任式”、“改革与保守相斗式”、”改革+爱情式“,成为后来者竞相模仿的对象。
但是,批评也接踵而至。小说中对于“揭批查”的观点与现实中领导“揭批查”运动的天津市有关领导的理解发生冲突。《天津日报》拿出14个版来“围剿”《乔厂长上任记》,《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支持,《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转载。就在《天津日报》发表了对《乔》的批判文章后,茅盾、周扬、张光年、冯牧、陈荒煤等“文艺掌门人”却对《乔》给予了高度赞誉。《文艺报》、《文学评论》、《工人日报》等相继召开座谈会对《乔》褒扬有加。天津方面则两度上书中央领导,认为这篇小说有严重的政治错误,朱穆之、陈荒煤等人对其的称赞和对天津方面的批评很不妥当。至1980年6月又经过了一番周折,天津方面终于偃旗息鼓。1980年,小说改编成电影《钟声》,由陈颖主演。同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李默然在剧中扮演乔光朴。2018年9月,该作品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拍出电视剧后,可谓轰动一时,在刚刚有黑白电视的年代,可谓万人追捧、街谈巷议、深入人心。虽然,蒋子龙这个文坛硬汉著称的作家,写出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但是没有一篇能够超过《乔厂长上任记》的,因为这篇经典的诞生,与改革开放同步,与时代的变革同伍,其作用其地位至今没有哪一篇作品能够取代。所以,致敬《乔厂长上任记》。





深山樵夫 发表于 2018-12-19 03:59:13

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8-12-19 04:26 编辑

三、史诗般的时代画卷:《平凡的世界》

1986年,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第6期发表,全文30多万字,第二部没有在期刊上发表,其第三部在《黄河》杂志刊出。用一句俗话说就是:是金子终会发光。从1988年3月起,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开始播出,时间长达一年半。广播引起意想不到的轰动,听众高达三亿之多,听众来信成千上万,居历年来同类节目之最。此后,《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成为畅销书。一部作品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受到读者、听众如此喜爱,评论家们只得重新反思,调整自己的判断。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国最高规格的茅盾文学奖,确立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的同事有老家是陕西铜川的,据他讲,故事的很多原型就是出自他老家的煤矿,路遥当年就是在那里体验生活的。

《平凡的世界》,所运用的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也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在现代主义流行的今天,许多人对现实主义产生误解。严格来说,现实主义不属于一种流派。也不是什么舶来品。而是文学的本质和本能,是文学创作的原生态。中外传统文学作品大都以这种方法表现。在真实描慕生活、刻划人物、构建故事情节、场景描写等方面,现实主义都是最基本的方法。人们可以任意创新,但不必对现实主义轻易贬斥。中国传统小说如四大名著等,至今脍炙人口、长盛不衰,证明现实主义方法没有“过时”之说。路遥《平凡的世界》广为读者喜爱而经久不衰的现象,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路遥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回避苦难,而是强调作品人物面对苦难的态度,即现在的苦难兴邦的说法。《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平凡中透出不平凡。如孙少平、孙少安等青年农民,他们具有的那些资质,如老实忠厚、纯朴善良、勤劳刻苦,非常真诚真实,在艰难困苦逆境中忍辱负重奋力向上的高尚人格品德,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特征,这些传统资质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千万年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这种资质在现代社会中日渐消亡,这种危机感让人们震惊和无奈。人们厌恶浮躁虚假、尔虞我诈、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物质主义、世情冷漠;讨嫌那种无病呻吟、虚情假意、装腔作势、声色犬马、谄媚吹牛、空洞无物、忸怩作态的文学和艺术。人们在焦虑和失落中渴望寻找过去,寻找朴实真实的美。《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形象让读者看到我们原本真实的本性,因而产生共鸣,产生了返朴归真的冲动。这是路遥《平凡的世界》热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平凡的世界》热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筹,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用央视名牌节目《黄金100秒》口号来说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20多年来,《平凡的世界》一再热销。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都陆续出版了《平凡的世界》三部全套本,并一再加印。近年,根据该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播出,各种评论和赞誉如潮水涌来,将路遥和《平凡的世界》热进一步推向高潮。

《平凡的世界》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再次证明了这是一部传世的优秀经典。 可以这样来形容,在当今中国,不论城市和乡村,所有的书店、图书馆都有《平凡的世界》,几乎所有的国人,都读过至少知道《平凡的世界》及作家路遥,据文友见贤思齐讲,博山有位老师叫郑良前,他曾经反复读过七遍《平凡的世界》,足见对该书的认知和喜爱。我的另一位同事,也是陕西铜川人,据他介绍,他母亲来淄博小住,在家无事,向儿子点名要《平凡的世界》来阅读。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向经典《平凡的世界》致敬!





深山樵夫 发表于 2018-12-19 04:00:10

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8-12-19 04:27 编辑

四、敢于改革的猛将能吏:《新星》

《新星》是著名作家柯云路最重要的作品。这篇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新上任的理想改革派县领导在一个县城的经历: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准备在古老的中原县城古陵大展拳脚。他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果断有魄力,只一个月时间,便政绩斐然,被群众誉为“李青天”。但年轻的政治新星,遇到了强大的传统保守势力的抵抗和压制,李向南和以顾荣为首的官僚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调查组来了,各种谣言不胫而走……。李向南坚信自己必胜,因为他有对社会发展的坚强信念和上级党的支持,作品出色的塑造了李向南新型政治家的形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作品。

吕日周是《新星》中主人公李向南的主要原型。吕日周的仕途与中国的改革节奏非常吻合。1983年,在山西省委农工部工作的吕日周,被破格安排到山西省惟一的改革试点县原平担任县委书记。他根据当地农民的改革实践,创造发展了一种崭新的城乡经济组织形式,即风靡一时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三年之后,他使穷困的原平县“咸鱼翻生”,实现财政收入相当于周边12个县的总和。柯云路成名作《新星》主人公李向南的改革经历即取材于此。作为李向南的原型,吕日周成为八十年代的风云人物和一代改革者的缩影。1989年,吕升任朔州(地级)市长。在经历沉浮之后,2003年,56岁的他,再度被重用,被任命为长治市委书记,在长治市主政三年。在2005年5月,在吕日周离任两年之后,这座城市虽然仍然遗留着吕在任时的浓郁个人色彩,但对长治来说,吕日周时代已经远去—“传媒治市”的变化据有记者翻阅了近几年来的《长治日报》合订本,很明显地发现,在吕日周离任市委书记之后,其刊发的批评性报道大幅减少,而且批评的矛头已不再针对具体人。另外,专门针对批评报道而开设的栏目“望哨”被更多地放到了二、三版,此前,该栏目是在头版的显著位置。据介绍,在吕主政长治时,《长治日报》、《上党晚报》分别开设了栏目进行舆论监督。两年多时间里,共播发批评报道近2000篇,批评大小干部1000多人次,160余名干部去职。 长治一位记者说,“以前我们报纸曾批评过多位市级领导,现在连批评一个乡镇领导都要斟酌半天。报社的领导还告诫我们,以后做批评性稿件时要注意处理好和被批评单位的关系。”这位记者坦承,以前之所以敢这么大胆地搞舆论监督,主要是有吕书记的支持。 “长治舆论监督的经验很难推广,除非你们那里也出来几个吕日周。”2002年,全国众多媒体赶赴长治取经时,《长治日报》的领导这样说。人事的变化,吕离任后,长治市委大门口被撤掉的武警又重新上岗了;一些新建的单位大门口不再竖石刻;一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的单位,又重新围起了低矮的铁栏杆;吕在任时开工修建的占地500余亩、投资1亿多元的南广场,在吕离开后即被叫停,其公开原因是“国家不允许修建大广场”……据介绍,新任书记上任后,并没有“一朝君子一朝臣”。新任书记之所以这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长治官场目前的现状:被吕批评过的好多干部对吕的意见特别大,而被提拔重用的干部又对吕很推崇,稍不慎就会引起班子的不团结。新任书记对经济工作抓得很紧。他搞的“百强调产”对长治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2004年财政收入达到51.01亿元,实现两年翻一番。 而吕在任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非常重视。比如“黄马甲事件”,市民如果在长治大街上有随地吐痰、乱扔脏物废物,就穿黄马甲,黄马甲背后写着“不文明行为人”,这种惩罚显然过当,但有关人士认为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只有下此猛药。对于被指在任市委书记时不重视经济工作,吕日周则有自己的看法,“珠穆朗玛峰只会出现在青藏高原上”。 漩涡之中的改革明星。吕任长治市委书记时,要求四大班子所属的部委办公务人员轮流为来往市民倒水。倒水的铜壶是专门制作的,上面镌刻着吕日周的手书:“我为群众倒杯水,我替人民捎句话,我给百姓办件事。”据说,最多的时候,一天用了两千多个纸杯……今天,具有吕日周特色的活动,在吕调离之后已经不再进行。在长治,越是普通的老百姓,对吕日周越是推崇;而许多官员,因为曾受到过吕“不近人情”的“折磨”,对吕存在较大的非议。吕在2003年当选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时,其在10名副主席中得票数最低;而在其赴任时,有上万名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对于吕日周这样一个‘空降’长治的干部来说,靠他个人是很难打破官场上原有的规则的,他只有借助媒体、借助公权力,下猛药来治吏。”有舆论这样说。 据了解,在当时吕日周离开长治两年多时间里,针对他的告状信依然满天飞。自始至终,吕日周的做法没有得到上级的评价。在长治市新华书店的角落里仍可以找到吕日周撰写的《长治,长治--一个市委书记的自述》。“这书刚出来时我们曾经卖了上千册,现在都没有人买了。给你打八折吧。”收银员说。

《新星》中的李向南和故事原型吕日周,可谓文学与现实人物交相辉映,作品预示着反腐倡廉是社会的呼唤、时代的呼唤,敢于为民请命、为民造福的人,不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现实世界,虽有争议,但是瑕不掩瑜,都是值得尊敬的!致敬《新星》!同时,也为著名作家柯云路后期迷恋灵异,被胡万林那样的庸医所欺骗,走了很大的弯路,而深深地惋惜。(待续)

淄水金山黄丰年 发表于 2018-12-19 09:14:40

深山樵夫思路敏捷,在听完习总书记在昨天的重要讲话后,就改革开放引起的文化改革,发表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观点。读此文深受启发。当年我对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的姊妹篇《过年》还写了一篇文学评论,可惜现在找不到了。

深山樵夫 发表于 2018-12-19 10:29:42

淄水金山黄丰年 发表于 2018-12-19 09:14
深山樵夫思路敏捷,在听完习总书记在昨天的重要讲话后,就改革开放引起的文化改革,发表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 ...

谢谢黄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昨天通过视频收听收看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盛况,聆听了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倍受鼓舞,于是有了此文,以此向改革开放40年期间的经典作品致敬!问好老师!

劳丁 发表于 2018-12-19 10:37:57

深山樵夫这篇《致敬!改革开放40年间的文学经典》是篇用心之作,四大标题及内容让文友大长知识,读此文深受启发,了解了40年文坛的风雨进程。该文充满了正能量,让人回味久远!

飞鸿踏雪 发表于 2018-12-19 19:53:41

是小说发展史略吧,一文串珠。大赞!!!

德喜 发表于 2018-12-19 20:09:15

深山樵夫老师的此文行云流水,读后受益匪浅。

心语留芳 发表于 2018-12-20 20:36:26

语言顺畅,调理清晰,很好地梳理了某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值得一读!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致敬!改革开放40年间的文学经典(一)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